莊稼漢不愛種地 愛上“致富鐵疙瘩”
2014-12-04
東方今報7610
核心提示:趙雨喜是土生土長的莊稼漢,對農業機械卻有著深厚的感情。從16歲起,他就開始學著操作農機了。“俺向來喜歡這些‘鐵疙瘩’!早先老式的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拖拉機都開過。”老趙說著打開了話匣子。
民權縣老顏集鄉有個唐莊村,那里不僅是文哲大師莊周的陵園所在地,還出了位遠近聞名的“農機致富狀元”趙雨喜。
鐘情農業機械開啟農機致富夢
趙雨喜是土生土長的莊稼漢,對農業機械卻有著深厚的感情。從16歲起,他就開始學著操作農機了。“俺向來喜歡這些‘鐵疙瘩’!早先老式的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拖拉機都開過。”老趙說著打開了話匣子。
1997年,懷揣著農機致富夢,年輕氣盛的他一鼓勁買了一臺二手半舊“桂林”牌背負式收割機,一干就是三年,但三年愣是沒見效益。后來,老趙一狠心,把這臺老式收割機當廢品給賣掉了。賣了1100塊錢,一算賬,白忙活。
從廢品回收站出來那一刻,淚水在趙雨喜眼眶里打轉。面對家人猶疑的目光,老趙一沒灰心,二不氣餒,咬咬牙、跺跺腳,從親戚鄰居那又籌集了一筆資金,準備再干一把。這回,他把眼光瞄準了式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
掙到桶金他購置了10多臺農機
2000年初春,一聲清脆的喇叭聲在唐莊村頭響起,在村民有嘲笑、有羨慕的眼光中,趙雨喜的自走式大型聯合收割機開進了村。從小型到大型、從老式到新式,這一年,是他農機作業轉型的開始。也就是這一年,趙雨喜給了全村人一個意外,他捧回了一塊農機作業收入的“大蛋糕”。
因為自走式收割機工作效率高、收割質量好、作業故障少,農戶都排隊爭著使用。加上當時這類大型機械還較少,收割價格也很好、很穩定。“一茬麥收入賬4萬多,睡著了做夢都在數鈔票,全家都高興壞了!”當年,趙雨喜不僅還掉了所有外債,還用結余資金添置了其他農機具。
時隔不久,出臺了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這一下,他這個“農機迷”真的乘上了東風。通過申請購機補貼,幾年時間,他先后購置了玉米收割機、大型拖拉機和配套的多臺機具,擁有了農機具10多臺(套)。
為進一步拓展致富道路、打開農機作業市場,趙雨喜開始參加縣農機部門組織的跨區機收作業隊,到豫南、山東等省的幾個“熟地方”。“老趙收麥子那是有信譽的!”麥季和他一起共事的經紀人都這樣評價。
通過采取“走出去”的戰略,跨區作業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農忙聘人駕駛收割機遠赴湖北、豫南、河北、山東等地參加跨區作業;農閑照樣不閑著,可以操作拖拉機掛接開溝機開挖溝渠、搞基建。這樣,趙雨喜家的農機具的利用率有了有效保證,提高了作業效率和收益。
勤勞和汗水鋪就幸福路
在村里較早蓋起了小洋樓、購買了小轎車,漸漸富裕的趙雨喜,成為周邊村民羨慕和學習的“農機致富狀元”。“說到底,還是的支農政策好,和這些‘鐵疙瘩’打交道,沒少吃苦也沒少得到回報,俺心里踏實、知足!”趙雨喜說。跨區作業路上、田間地頭耕耘收獲中,他和家人沒少出汗、流淚,用勤勞和汗水鋪就了自己的幸福路。
現在,他和妻子正合計著建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周邊好幾家農機戶已經準備參社入股。“不是提出了‘家庭農場’的口號嗎?我們準備建起農機合作社,真正玩轉這‘致富鐵疙瘩’,把村里的土地流轉、承包起來,大伙齊心協力大干它一把!”說這話時,趙雨喜勁頭十足,他堅毅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位農家漢子對美好未來的自信和向往。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