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歡唱水稻生產線
2014-08-05
新華網8260
核心提示: 時下,正值夏收時節,熱風吹雨,暑氣逼人。在桂平市石龍鎮新村永和農機合作社的室內曬谷場,車來人往,熱鬧非凡,自動烘干機
———記桂平市石龍鎮新村祖孫三代推進水稻生產
時下,正值夏收時節,熱風吹雨,暑氣逼人。在桂平市石龍鎮新村永和農機合作社的室內“曬谷場”,車來人往,熱鬧非凡,自動烘干機正吞吐著剛割下運來的濕稻谷。這是農業機械化給農民帶來的福祉。
資料圖
新村黨支部書記戚應貴說,這新氣象是黨的惠民政策帶來的,也歸功于楊伯安祖孫三代的持續發力。
楊伯安:實現犁耙機械化
楊伯安現年80多歲,古銅色的臉上留下了歲月風雨侵蝕的印記。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國成立不久,翻身得解放的楊伯安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戰歌,參加抗美授朝、保家衛國的戰斗,戰爭結束后解甲歸田。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他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勤勞的楊伯安一家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時任村委干部的楊伯安沒有滿足,決意要當勤勞致富的領頭羊。當時,荒地多,村里規定,誰開荒歸誰。那幾年,他帶領全家起早貪黑開荒造田。幾年下來,全家水田面積達200畝,加上后來租種鄰居去廣東打工摞荒的水田,種植水稻面積達300多畝。這時,他投入資金購買了3臺拖拉機耕作,實現了犁耙機械化。1996年,楊伯安向交售糧食50萬斤,成為售糧狀元,獲“勞動模范”稱號。
楊禮忠:實現糧食加工和晾曬機械化
楊伯安有5個兒子,4個外出發展,老四楊禮忠留守家中承父業。上世紀末,出現農民售糧難、糧食生產效益欠佳的狀況。為改變這種現狀,1999年,楊禮忠多方籌資和向石龍信用社貸款,投資150萬元購進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設備,在石龍新村辦起了大米加工廠,年加工稻谷1萬噸,除了加工自家生產的稻谷外,還收購周邊農民出產的稻谷,且每百斤稻谷高于市場價2元。初試牛刀嘗到甜頭后,他擴大規模,于2011年投資350萬元對大米加工廠進行技改,年加工稻谷能力達到3萬噸,大米暢銷兩廣地區。
農機歡唱,追夢不斷。稻谷長期以來是靠太陽晾曬,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遇到漚雨天,稻谷不能及時收割和晾曬,就會漚爛或霉壞,眼看到手的果實變成煮熟的鴨子——飛了,農民們痛心疾手。2012年,楊禮忠外出學習了解到外地的農民已經擁有稻谷自動烘干機。他去參觀后覺得實用,決定投資稻谷自動烘干生產線,這年秋收,投資200多萬元,日烘干稻谷120噸的生產線投產。從此,農民結束了在太陽下汗流浹背翻曬稻谷的歷史。
標簽:
水稻、收割機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