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有了路農民受了惠
2014-07-18
中國農機新聞網6580
核心提示:近年來,云南楚雄市在中低產田地改造過程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自然優勢,努力促進農業增產、著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近年來,云南楚雄市在中低產田地改造過程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自然優勢,努力促進農業增產、著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在楚雄市紫溪鎮基本農田整理示范項目區,云慶村農民王學才正在田里勞作。他說,自己感受最深的有兩點:一是水通了,灌溉更方便,也更省錢,家里3畝多地,兩三天就可以灌溉完;二是路通了,農家肥可以直接運到田里來,省下了化肥錢不說,還提高了土壤肥力。說起中低產田的改造給農民帶來的好處,王學才臉上滿是笑容。他說,過去家里5.2畝田塊又小又分散,被分割成20塊。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后地變大了變平了,20塊變為9塊,便于拖拉機耕作和管理。機耕路修到了田邊,送肥、收莊稼,農用車一開,輕輕松松就搞定了。修建的“三面光”水溝和配套的管網,水也好放了,過去1個多鐘頭放不到田里,現在20分鐘水就到田里了。
楚雄市紫溪鎮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楊國文指著使用了寬壟窄行播種技術套種在玉米行間的大豆苗說:“為了提高肥力,實現當年改造當年高產,我們結合治水改土工程措施,通過建設生物籬固土臺地、推廣各類科學種田措施,提高了單產,增加了農民收入。”僅推廣旱地立體套種一項,每畝就可增產大豆80公斤至150公斤,增收200元至500元。說起這些變化,當地農民無不豎起大拇指,都說通過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自己的收入增加了。
在中低產田地改造中,楚雄市結合山區條件,堅持配水、培肥并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力求建設內容符合山區實際,如配水設施,宜渠則渠、宜池則池、宜管則管。坡耕地改造不搞一刀切,盡量維持現狀,減少大翻動,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實踐中探索出符合山區半山區特點的5種中低產田改造模式。一是田間溝渠建設。在水資源豐富,具有蓄水庫塘,耕地集中連片的地方,配套建設干渠和農渠,解決耕地用水問題,使一部分旱地成為水田,提高灌溉保證率和灌溉效率,并兼顧排澇和防洪。二是坡耕地整形治理。對地塊狹長彎曲的坡耕地進行整形改造,變坡地為臺田,加深耕作層,便于機械耕作,使部分旱地配套溝渠后變成水田。三是小水池和旱地管池配套建設。對一些耕地分散,無水源保證的旱地,在田間地頭澆筑集雨水池或蓄水窖,澆灌旱地。四是“旱改水”建設對一些有水源、相對集中的耕地,在水位控制點澆筑較大的蓄水調節池,并在田間地頭澆筑小水池,在水源點、調節池與小水池之間鋪設輸水管網,使旱地變為水澆地。五是農耕道路建設。在耕地集中、道路缺乏但適合修路的地方,修筑農耕道路,并配套涵、管、橋設施,方便田間耕作、農機運輸和農民出行。
中低產田改造實施后,有效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為楚雄市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