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000畝地流轉亂象:涉嫌以租代征違建工業園
此后,在本報記者的努力下,棲霞市國土局一名工作人員拿出了一份“魯政土字(2013)329號”建設用地批件及供地批文,稱目前供華安產業園項目的建設用地為130余畝。
在棲霞市國土局的官方網站上,本報記者并未發現華安產業園建設用地的審批公示;經查詢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的信息公開目錄,除了上述“魯政土字(2013)329號”批件,再未見到其他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變為建設用地的相關批文。
“除這130余畝土地外,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關于華安產業園用地的‘招拍掛’公告。”燕地村部分村民稱, 當地政府涉嫌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以租代征的方式,違法占用大量農地供華安產業園使用。而燕地村則成為供地最多的村莊,過去兩年,約有1300畝集體土地被租用。
事實上,從1990年代起,燕地村的土地開始被大量征用、租用,補償費亦一路水漲船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此間一些越過法律紅線的“探索創新”,一定程度上孕育了農村土地交易亂象,有的小開發商甚至直接向村莊租用集體土地。
燕地村部分村民反映,村里的一些土地交易,往往不經村民小組會議商議就通過,絕大多數村民對此并不知情。有村民粗略估算,從2005年至今,村里按征地程序征用的土地總數約1100多畝,但實際上,已有3000畝土地從村民手中“丟失”了,其中2100畝是耕地。
在從前的耕地上,投資者建起了玻璃、水泥、制藥、汽車配件、精密機械等企業,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也有人蓋起了大片的樓盤;還有的耕地被巧設心思地變為一片苗圃,坐享資源升值暴利。
每塊被租用的土地背后,都存在一個巨大收益的分利體系。當地一位土地專家指出,在租地這類操作中,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利益被緊緊捆綁在一起,像棲霞市將華安產業園作為招商引資項目引入,除了能顯示政績,政府還從華安產業園獲得了不菲的租金利差;而開發商則能夠以低租金獲得大片土地,開發成本小,有的收益保證。
此外,在村干部層面,可以以地生財,租地可以包攬平整土地的工程,可以得到私下的利益輸送。這給村干部帶來極大的租地沖動。
而作為層的農民,由于博弈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護,往往成為利益受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