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男的生態農業實踐 舍十萬美金年薪回國種菜
2014-07-07
城市商報9780
沿長江尋覓最后選中蘇州
對抗水土不服,選出最適合的本土品種
嘗到了“魚菜共生”項目的甜頭,章謙決定辭職轉行。2009年,他結束了11年的職業生涯,正式全身心投入“魚菜共生”產業化研發。中國,就是他最理想的目的地。
隨后,他回國尋找適合的選址,沿著長江流域一路尋覓,走過他的老家湖南湘潭,甚至連西藏都考察了。最終,他在太湖東岸的望亭鎮停下了腳步。“最吸引我的是望亭的智慧農業,我們入駐可以共享云端,如此先進的設備,別無二處。”章謙說,云端把田間地頭的一舉一動傳回來,他只要坐在辦公室,就能遠程操控。
他的“智能化微生態循環種植”項目占地35畝,以2畝為一個單元格劃分。目前,個單元格已經進入狀態,僅僅這2畝大棚,投入已超過150萬,投入比普通設施大棚高出一大截。章謙想通過努力,把成本降至每個單元格100萬元。
從美國到中國,再到蘇州,環境、氣候天壤之別。章謙直言不諱,“魚菜共生”畢竟在國內屬于新鮮事物,起初也會遇到水土不服,走彎路的情況。就算是他們在美國的農場,一直到現在也仍處于摸索研發階段。
今年3月,他們選擇在養殖區投入大量白魚苗,在種植區種植碧螺春和白茶。也許是高密度環境下,白魚顯得焦躁不安,不斷地快速巡游,想要逃跑。1個月后,魚兒水土不服被自然淘汰。針對蘇州的小環境,基地把魚苗更換成了一種名叫湘云鯽的鯽魚,并種下俄羅斯小番茄、芋頭、秋葵等。“現在小番茄已經結果了,顏色也在漸漸轉深。”章謙說,蘇州適合種植早春晚冬的葉類菜,他們基地堅持因地制宜,種應季蔬菜。
章謙坦言,魚菜共生,其實是尋求一種平衡。魚養多了,菜種少了,菜就難以消化魚的糞便,這時要么減少魚的量,要么減少魚食的量。反之,魚少了,菜多了,魚產生的糞便不夠菜生長的養分,這時就要增加魚的數量,增加魚的進食。他表示,基地養魚不打和激素,水源是過濾后的自來水,產生的微生物需要層層檢測。
由點到面產業化眼光挺遠
希望推廣技術帶動更多農民嘗試
在交談中,章謙向記者透露,把美國試驗田的結果轉移到蘇州進行產業化研發,是他的初衷。更深層次的目標是將“魚菜共生”的種菜成本降至傳統農業之下,吸引普通農民都愿意加盟。“我們的目標是用工業化手段實施有機種植,從而降低成本,使得尋常百姓都能消費得起有機蔬菜。”他自信滿滿地表示,團隊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章謙介紹,傳統設施農業,冬季大棚補溫成本很高。而他們幾個合伙人,查看了大棚發現,由于大棚散熱太大,造成冬季需要大量能耗補溫。他們通過物理計算,在大棚上裝便宜的反光膜,變室內固定的補光燈為移動式的,隔熱保溫,這樣能使室內溫度比室外高出七八度。使1000立方米的大棚,能耗支出不足1元,“雖然大家都是跨界,但也恰恰有好處,每個領域都有人懂。諸如排管、改良大棚設施等,都可以自己動手。”
章謙表示,在美國資源豐富,追求的是機械化單位人工產出量,而在國內寸土寸金,追求的是單位面積產出。“魚菜共生”這種國際先進的有機蔬菜種植技術,恰恰符合國情,產量是傳統種植的3-6倍,養殖密度達到傳統養殖密度的5倍。他表示,目前基地種植了80顆芋頭,預計產量七八百斤,160株小番茄產量春秋兩季在6000斤,“我的預期是用3年左右,讓基地的蔬菜實現量產。”
他們希望把蘇州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做成“魚菜共生”的樣本,逐步在長三角地區推廣。落戶不過短短1年,但已經有鹽城東臺、湘南等地主動找上門,尋求合作。就拿湘南地區來說,35%的芋頭產自那里,如果“魚菜共生”引入芋頭田,章謙有信心芋頭產量將翻3倍。他表示,根據當地氣候環境選擇不同品種,最后通過物聯網和云端形成集約化的配送資源,將來與電商平臺對接,大家可以隨時隨地享用各種有機蔬菜。去年,章謙當選2013年度第二批姑蘇領軍人才,是為數不多以農業項目入選的,獲得獎勵100萬元。相城區也給予了他專家公寓等人才引進的多種政策扶持。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