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家庭農場抱團發展—— 家庭農場聯辦合作社
2014-07-01
農民日報6040
核心提示: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繼種糧大戶、農業龍頭企業興起之后,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主。他們實現了自然人向市場主體的轉變,按照企業方式經營農場,并通過搭建家庭農場主聯合社平臺,互幫互助,抱團走向市場。
“如果我們家庭農場主一起團購的話,每噸復合肥可比市場價低500元,每畝地能節省差不多25元。”日前,安徽省天長市大地家庭農場主聯合社內,發起人宣有林正在向成員分析、評估他們與南京某化肥企業的“談判”結果。“喲,那我這4100畝地,一下就能省10多萬呢。”49歲的家庭農場主翁基龍咧著嘴笑開了。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繼種糧大戶、農業龍頭企業興起之后,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主。他們實現了自然人向市場主體的轉變,按照企業方式經營農場,并通過搭建家庭農場主聯合社平臺,互幫互助,抱團走向市場。
“我市10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大戶有283戶,流轉面積18萬畝。但由于利好政策引導,大戶們盲目擴張面積,卻對農業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估計不足,結果導致一半左右的經營虧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能盈利。”天長市農委農經專家姜金富告訴筆者,技術不熟、配置浪費、管理不善等問題,一直是大戶和農場主們走向職業化的阻礙。
“一家一戶即便承包千兒八百畝地,仍是分散種植的小舢板,市場競爭力不強,大家聯合經營,抱團發展,才能形成糧食生產的航空母艦,抵御市場風險,也能整合資源,合作辦大事。”47歲的宣有林是天長市響當當的家庭農場主,2011年被評為種糧標兵。2012年初,在天長市農委倡導下,宣有林發起組建了家庭農場主聯合社,主要負責成員的農資團購、農產品聯銷、資金互助、技術培訓等服務。“有了家庭農場主這個身份,談判時和對方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關系,而且抱團經營,不僅資源共享,也有了議價權,讓我們能拿到低于市場價的農資與服務。”宣有林深有感觸地說。
“辦家庭農場,光單打獨斗不行,只有抱團發展,才能提質增效。”提到“效益”二字,家庭農場主華福昌立馬想起幾年前只身在鄰縣來安包地種田、血本無歸的痛苦經歷,因勢單力薄加之對當地自然環境不熟,兩年下來凈虧損150萬元。回家鄉承包耕地后,他吸取過去教訓,主動融入大地家庭農場主聯合社的懷抱,在聯合社資金、農資、機械、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幫助下,加上他精心耕作,年年畝產都超過了“噸子糧”,2013年雜交稻畝產1380斤、小麥畝產980斤,今年午季小麥畝產高達1100斤。華福昌的水稻、小麥每畝平均要高出附近農戶100來斤。
筆者了解到,天長市雖只有1770平方公里,但西南與東北片季節差近半個月,農機、種子、勞動力都可以因為季節時差進行調劑。但有些農場主起初抱著“萬事不求人”的心態,盲目購置機械,低水平重復,造成資源浪費。
天長市冶山鎮的家庭農場主張獻國,流轉土地達1.1萬畝。他告訴筆者,2010年剛流轉土地時,光農機投入就有幾百萬元,由于管理不善,種植效益較低,年終虧了100多萬元。“現在資源共享,利用率高了,整體效益很快上去了。”
目前,天長市已有53個家庭農場主加入聯合社,一起抱團“闖”市場。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加速家庭農場主的職業化發展,聯合社開始吸納上下游的農資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進入。2014年夏種,聯合社共調劑機械500多臺次,勞動力700多人次,實行工廠化育秧,集中供應秧苗2萬多畝。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