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機械化“三問”
二問:“鐵牛”如何改變農村經營模式?
吉林省農委提供的數字表明,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的不斷完善和強化,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截至去年年底,吉林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727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達到44.05萬臺,比上年提高11.3%。
農機的數量越來越多,農機是否充分發揮其作用呢?
在八號鎮另一處春耕作業現場,晨輝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臣講起了自己圍繞“鐵牛”制訂的春耕計劃。“我們合作社今年托管了100多公頃地,除了本鎮的,還有一些外鄉鎮的,現在都已經快種完了。”劉臣拿出一個小本子,只見上面記錄著合作社的春耕播種進度情況。
劉臣說,晨輝合作社共有11臺農機、13名農機手。春耕開始之前,他就詳細制訂了播種計劃和日程表,“合作社地多,人手有限,春耕就這么幾天,必須得合理調配,不能誤了農時。”為此,他們把地塊分為崗地、平地、洼地三類,按照先崗地、再平地最后洼地的順序耕種,每天提前排好班,再通知農機手第二天去作業。
而這,僅僅是全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面對耕地大規模流轉、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局面,吉林省通過大力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目前全省有近四分之一以上的農機作業由農機合作社承擔。
“現在已經不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了,各種圍繞農機建立起來的合作社都活躍起來。這既盤活了資源,幫助了更多的農戶,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經營模式,更推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九臺市農機局局長王德會對記者說。
今年,吉林省還將開展現代農業農機化作業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試點,爭取專項資金和金融信貸支持,在全省建設100個高標準現代農機合作社,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流轉農民承包地,促進規模經營和全程機械化作業。
三問:“鐵牛”如何帶動重大農業技術推廣?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小地塊大農機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近些年來,隨著農機化程度的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合作社經營水平的提升,這三個要素的綜合作用,為大面積推廣新農機、新農技創造了有力條件。
“去年秋收完,我們這地里也沒馬上閑下來。”說起去年秋天深松整地時的場景,九臺市興隆鎮大荒地村農機合作社社長劉賀還是那么興奮。劉賀告訴記者,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免耕播種必須得配套深松,“去年秋天時深松,今年免耕播種播到深松帶上,好處就是蓄水保墑,增加玉米的防風抗倒伏能力,根系下扎,玉米根強根壯。”他說,采用這種方式耕作的地塊,每公頃產量至少能提高5%。
據吉林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農業部將吉林省確定為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省,吉林省農委在對全省現有大型深松機具、適宜深松作業地塊、補貼方式等關鍵問題調研的基礎上,與省財政廳商定了2014年機械化深松作業補貼目標、任務、作業和補貼方式、補貼標準及作業質量標準等。今年將重點推進30厘米耕深的純深松整地作業,并將深松作業與推廣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融合在一起,共同促進,力爭今年秸稈粉碎還田、深松免耕作業面積超過500萬畝。
面對技術推廣難不難的問題,劉賀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現在,農民對新技術的渴求越來越迫切,就拿這深松作業來說,村民都特別認可,去年找我們整地的農民特別多。”
在人們的印象里,種田是體力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撅腚種莊田”的辛勞。當下,農業機械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徹底顛覆人們的傳統種田觀念,更讓人們領略到了農機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風采。
站在“十連增”的高起點上,關于農業機械化的三問有了答案——農機助力,全省旱田的春耕生產任務圓滿完成,為今年糧食平穩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