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耕整地不能再“挖坑”了
我國是水稻生產大國,常年種植面積約3000萬公頃,占谷物種植面積的30%、水稻種植面積的20%。稻谷總產量每年近20000萬噸,占糧食總產的40%、稻谷總產的35%,在國內糧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隨著國內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到2010年國內平均水田耕整地機械化水平已達到70%左右。但多年機械化耕整地,造成部分水田機耕地區水田泥腳(硬底層)逐年加深,有的地方已出現拖拉機無法下田現象,造成一些水田不得不撂荒。對于此等現象如不能盡快加以重視,任其繼續無疑將對“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一個考驗。
據了解,湖南汩羅市中天龍舟農機有限公司針對泥腳連年加深的問題,從2004年開始研發,2005年首創了履帶自走式旋耕機樣機。隨后經幾年改進完善,2010年、2011年兩款機型通過鑒定并投放市場,今年又推出2.8米幅寬的機型。這幾款機型一經推出,立刻受到農民的熱捧。農民看中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好用能掙錢,更主要的是看好其概念定位——農田耕作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機器。它對水田土壤的壓力只有不到1.9牛頓/cm2,相當于人站在地上的1/2左右,是70馬力拖拉機的1/40左右。但對該款機器有人甚至專家認為它結構太過簡單、智能化程度不高、功能太單一,但市場(農民)認可它。為什么會對它有如此大的認識差距?記者利用不久前一次會議的機會,在汩羅市采訪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術平。
水田耕整地為何拖拉機越用越大
在談到為何國內在水田耕整地作業機械使用上會越來越大時,王術平介紹說,國內特別是南方山地丘陵地區面積大,占整個國土面積近70%,與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的地形地貌極其相似。日韓早已完成水田全程機械化的進程。但觀其農業機械化現狀,多為中小機型機械,特別是日韓水田的大型機械作業并不多見,履帶式行走是其主要方式。
水田耕作中,旋耕這一塊占整個水田工作量的40%左右。國內機械化發展起步比較晚,一上來接受的就是歐美大馬力、大機械、率的觀點。因此,有一定規模作業面積的生產者往往在水田耕作中追求大輪拖配旋耕機,他們認為這種方式作業效率高,速度快,智能化程度好。一臺40馬力的輪拖在地里就可以拉著旋耕設備跑得飛快,一天的作業效率也好得驚人。但受水田作業方式所限,一般田塊不會太大,機械耕作線路年年相對固定。因此沒多少年下來,機械的泥腳越來越深。小馬力輪拖很快就不行了,下田就托底。走不動,沒辦法只有上大機器。40馬力不行上70馬力,70馬力再不行上90馬力的,以致有的地方用到100多馬力拖拉機耕整地。年復一年的固定線路碾壓,泥腳一年深似一年,在稀爛的軟泥下面形成一條條看不見的暗溝。到后來其他機械下不去,一下去就托底,大機器下去也是“深一腳淺一腳”,很容易翻車,機具也難以完成耕整地作業,導致水田最終退耕荒蕪。王術平講。
機器追大追小都不好合適才
近些年,記者跑過不少農場和合作社,大多數地方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在發展農業機械化過程中,一般只要有一定實力,都會把眼光瞄向大馬力的機械。在東北地區,不少農場和實力強的合作社其機械化程度已接近甚至超過歐美發達水平。那么,這種現象如何?可以肯定說,對一般旱田作物,其作業效率,智能化程度十分可觀。一臺超大馬力拖拉機,一天作業面積在幾千畝地,代表著現代農業的一種模式,但并非這種方式就一定好。去年,東北地區出現大面積澇災,眼看秋后到手的莊稼就要在地里泡湯。結果多省區市馳援,萬臺履帶式收割機“闖關東”,才保住了東北“大糧倉”一年的收成。
但這也并非說小就好,我國南方不少地方還是小型機械化作業。它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且不,人在水田里行走,本就不穩,還要操作機械,很容易發生事故,農民把手扶式拖拉機配掛旋耕機戲稱作“割腿機”,可以看出也不是越小越好。通常而論,合適才好。就水田耕整地而言,太大了不好,小了同樣難堪
- 2841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45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92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98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19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7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6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63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49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