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懷集縣發展家庭農場催生農業發展新模式
據悉,如今,在懷集縣像陳仕鉻這樣通過土地流轉已擁有上百畝土地的“農場主”多達200多個。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家庭農場”正在懷嶺大地悄然興起。
“家庭農場”規模化出效益不再“有人無田耕,有田無人種”
陳仕鉻是懷集縣藍鐘鎮太平村人。近幾年,村里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閑置甚至撂荒,看到這個情況后,他便萌生了把閑置的土地流轉過來種植沙糖桔致富的想法。通過與村民們商量,2008年他在村里租賃撂荒的土地100多畝,集中起來發展設施農業,種起了沙糖桔,平時的果園種植和管理主要靠他和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只有農忙時才雇請村民幫忙。種植當年,由于不懂技術,陳仕鉻遭遇了初期失敗,成效不明顯。
從次年開始,他請教了一位四會種植本行業的師傅,并增加投入,再度種植沙糖桔,后來實現了兩倍翻本。初嘗開荒包田的甜頭,陳仕鉻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同時得到了當地政府、村民的支持,有的家庭以每畝地50元至100元不等的價格,把荒山租賃給陳仕鉻經營種植。不久后,陳仕鉻承包的山地種植沙糖桔達到200多畝,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種果大戶。時至今天,陳仕鉻的“農業大計”發展得很好,一年除去化肥、農藥等成本一應開支外,一畝沙糖桔收入2000元,200畝收入就達40萬元。現在陳仕鉻全家6人,子女外出務工,家里主要靠他和妻子打理農活,忙不過來時,他就請三兩個幫工。
“孩子們覺得種地不劃算,結婚后都外出打工了,老伴身體又不好,家里的6畝多地靠我一個人還真種不過來。不過現在好了,除了給自己留點種菜的地,全都租給了這個家庭農場,農閑還能到這里打工掙錢,租地和打工的收入遠比原來種地多得多。”正在農場果園里除草的該村村民老陳如是說。
懷集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出現了務農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農業經營兼業化現象。誰來種地,地怎么種,農業生產經營怎么搞,成為當前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有人無田耕,有田無人種”和“多種不能,少種不行”的矛盾。
摸底數量探索政策家庭農場數量超過1000家
家庭農場其實是個舶來詞,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那么到底何謂家庭農場?由于一直沒有統一標準,各地對這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管理、扶持也無從下手。不過,農業部圈定了家庭農場的調查范圍:經營者應具有農村戶籍、無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數量不超過家庭務農人員數量、農業凈收入占家庭農場總收益的80%以上等。
“家庭農場這種模式實際上并非新鮮事物,各地早就在這方面進行摸索,只是原來沒有進行過調查。”懷集縣農業局經管股有關負責人說。今年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懷集縣對全縣家庭農場進行了一次調查摸底。據調查,目前全縣潛在的家庭農場數量超過1000家,數量之多超過管理部門的預期,只是絕大部分尚未正式登記注冊。懷集縣正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摸索出臺針對家庭農場的規范、扶持政策。
懷集縣農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從目前的調研情況看,種養結合型的家庭農場模式較為普遍,如同時經營果樹、稻田、水產等,發展綜合種養,只是每一項的種養規模都不大。按照現有的農業扶持政策,這個群體很難獲得政策扶持,既不是種糧大戶,也不是養殖大戶,屬于“三不靠”。提出家庭農場概念,就是要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做一套扶持政策。
對家庭農場進行補貼成功流轉農村土地20萬畝
采訪中,懷集縣有關負責人表示,其實,在懷集縣有許多像陳仕鉻這樣的“農場主”,懷集縣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摸索推行“家庭農場”模式,即鼓勵農村一些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通過流轉、承包、入股等形式,集中當地分散的土地進行連片開發,規模種植。
據介紹,近年來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該縣積極鼓勵種養大戶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采取土地整理、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等辦法,把勞動力少、無力耕種戶的土地集中到種植大戶或企業手上。同時,在各個鄉鎮都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對達到規模土地承包者進行補貼;推進紅盾護農、商標富農、經紀活農等多項活動,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術、資金及銷售渠道上的幫助。
其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該縣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不同形式的規模經營。截至目前,懷集縣已成功流轉農村土地近20萬畝,為當地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土地保障。“事實上,發展現代農業,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是一個重要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該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由于家庭農場搞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商品化運作,效益明顯高于普通農戶。在陳仕鉻的影響帶動下,藍鐘鎮周圍村莊的不少農戶也紛紛增加了承包土地的面積,應用先進的實用農業種養技術,選用先進的優質種子,進行科學生產,戶戶都能獲得可觀的收入。該鎮雙興村一位果農,去年與梅州市沙田柚專家合作,種植300多畝的連片沙田柚生產基地,創辦起自己的“家庭農場”,預計三四年后農場年收入可達200多萬元,使果樹成為耕山致富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