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漣源市農機化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
2013-04-10
農機通9390
漣源市地處湘中腹地,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丘陵地區。全市轄20個鄉、鎮、辦事處,946個村、居委會,總人口116萬,其中農業人口93萬,總面積1912平方公里,總耕地80.4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土33.4萬畝,常年種植水稻72萬畝,是484個糧食生產大縣之一,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扶持的共同作用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推進漣源市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自然條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技術環境和種植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漣源市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結構不合理、服務水平不高。隨著城鎮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多地從農村轉移到城鎮,農業勞動力開始短缺,土地拋荒、轉租等現象大量發生,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機化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農機化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到2012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3.1萬千瓦,9.4萬多臺套,其中小型拖拉機5530臺,大中型拖拉機111臺,耕整機械10811臺套,插秧機127臺,聯合收割機700臺。去年完成機耕面積60.5萬畝,機播(插)9.11萬畝,機收面積44.8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1%。
2、農機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加強。全市現有農機生產企業1個,農機銷售點22個,農機維修點24個,農機合作社2個,農機大戶133戶,農機生產、銷售、維修、作業及管理服務五大市場逐步形成。同時,基層農機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去年解決了61個鄉鎮農機人員全額撥款編,基本穩定了基層農機推廣隊伍。
3、農機化生產監管機制不斷創新,生產水平不斷提升。農機監理部門深入開展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先后建立了1個示范鄉鎮和34示范村,建立了新的農機監理工作機制和農機生產長效機制,著力抓好無牌無證等專項整治和道路治理工作,確保了農機生產平安穩定,連續7年實現了農機生產“0”事故,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榮獲市人民政府“生產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4、農機化教育培訓門路不斷拓展,培訓效果不斷提高。近五年來開辦了農機駕駛員培訓20期,培訓駕駛員1518人,舉辦農機操作人員、維修經營人員培訓班25期,開展現場演示15次,培訓農機操作手和農機維修人員6243人。建立了中國農大和湖南省經濟干部學院漣源函授站,已培訓學生107人,同時,爭取了“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和移民培訓項目,培訓各類農村技術人員1875人。起到了農村科技知識培訓主陣地的作用,為發展農機化事業、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貢獻。
二、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1、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緩解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可能造成的糧食生產萎縮的重要替代品。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鎮轉移,大大改變了農村的人口和社會結構,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急劇減少,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田土拋荒和雙季改單季的現象愈演愈烈,影響了糧食生產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減少土地撂荒,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
2、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糧食生產搶農時、增收入的重要工具。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水稻機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6倍;水稻聯合收割機是人工收割的20倍;耕整機是牛耕的10倍。目前漣源市農業生產作業的勞動力成本:耕地180元/畝,插秧150元/畝,收割200元/畝,合計成本為530元/畝;采用機械作業的成本(包括機具折舊):機耕80元/畝,機插60元/畝,機收80元/畝,合計成本為220元/畝,比人工減少310元/畝。規模生產可節約種子、化肥、農藥成本10%左右。同時,采用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機械植保、機插和機收等先進的新技術,不但節約了成本,還能提高糧食產量,每畝約50公斤/130元左右。合計機械化作業每畝節本增效440元左右,機械化種植水稻200畝可增收8.8萬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3、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當前農民購買一臺60000元左右的收割機,扣除購機補貼,實際投資40000元左右,購機后,為周圍農戶提供機收作業服務,每畝平均收費150元,除去油錢20元,修理費10元,人工費20元,每畝純收入90元,每天平均收割15畝,連續30天即可收回全部投資,純賺一臺機器;另一方面,由于許多農機作業服務價格已經大大低于雇工的價格,機耕作業一畝比牛耕一畝少收費60元,機收一畝比一般雇工少收費100元,機插一畝比一般雇工少收費100元,如果一個農戶流轉土地50畝,不使用機械化,就必須長期雇用勞動力,年支付報酬在2萬元以上,而手工耕作的純收入本來就只有500元/畝,50畝地的純收入就幾乎沒有利潤,使用農業機械作業,能節本增效,充分發揮規模效益,機械化耕種50畝地可增收2萬元以上。正是由于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漣源市涌現出了大量的農機大戶、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跑者、帶頭人。如渡頭塘的易碩武、湄江的龍漢石、龍塘的劉自文、楊市的鄧孝敬等大戶就是依靠農業機械發財致富的典范。
三、農業機械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夠合理。一是低性能、高能耗的傳統機械多,高性能、低能耗的機械少;二是運輸型機械多,農田作業型機械少;三是動力機械中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四是農田作業配套機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部分農業機械老化嚴重,更新換代乏力,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2、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到目前,全市完成標準糧田建設的地方共計有12處,面積約2.4萬畝,80%以上的田塊不通機耕道,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比,我市農村機電提灌、鄉村機耕道、農機具庫棚、農機維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差,“有機無路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的現象比較普遍,現有農業機械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3、認識與投入不足。我市屬典型丘陵山區:一是認為地形地貌復雜,山多田少,不適宜發展農業機械化;二是認為經濟水平不高,老百姓購買力低,沒有能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三是老百姓長期以來形成的耕作習慣難以改變,難以發展農業機械化;四是各級政府對農機工作重視不夠、對發展農機化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①表現為項目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如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每年的補貼資金在800萬元以上,市財政只解決了工作經費10萬元,遠遠滿足不了工作的需要;②表現在農機部門的項目較少,尤其是農機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幾乎沒有,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③表現在財政對農機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市鄉兩級全年安排推廣工作經費8萬元,基本上只能保證日常的工作運轉,沒有財力做更多的農機推廣工作。④基層農機管理不夠規范。鄉鎮農機站現有人員154人,專業從事農機工作的只有14人,20個農機站還有2個沒有辦公場地,6個辦公設施不齊,農機專干不專、設施不齊的現象較為突出。⑤燃油補貼機制不夠合理。目前,農用燃油補貼是按照播種面積直補到農戶,而不是直接補貼到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或農機戶,燃油補貼政策的實惠沒有真正體現到農機經營者身上,沒有起到抵消油料漲價帶來的農業生產成本的增長。對此機手意見較大,挫傷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
4、涉農項目建設各自為政,不利于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比如,國土資源整理后,旱土找不到機械調頭處,水田泥腳深淺不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一方面水渠隔斷機械下地通道,另一方面切出許多新的小丘塊;水利工程建設只保水位、保大壩,不考慮灌溉儲水;農村機耕道建設由于沒有農機人員參與,大部分不符合機耕道標準化建設要求。
5、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全市農機隊伍存在著知識老化、人才斷檔、技術斷層的問題。從年齡結構來看,市、鎮兩級從事農機的243名農機人員中,35歲以下的88人,只占36%。從知識結構來看,大專以上學歷的僅7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無一人,全市近10年沒有引進農機技術人才,出現了“人才荒”。
四、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機化工作的領導。一是各級政府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農業農村發展計劃;二是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列入政府“三農”發展總體思路并統一部署,納入各級政府議事日程;三是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列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任務,納入績效考核內容,與其他工作目標任務同時布置和考核。只有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思想解放,認識到位,高度重視,才有加快當地農機化發展的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才能切實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
2、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多元化農機投入機制。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漣源市人均水田面積只有0.5畝,戶平只有2畝,土地流轉非常難,尤其是流轉后,農民不允許破除原有的田埂,不能小丘變大丘,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各級政府和部門可以在保留田塊原有GPS圖的基礎上,允許承包商對田塊進行適當改造,解決小田塊與大生產的矛盾,方便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利用農機化的優勢和作用推動和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二是設立農機化基本建設專項資金,解決機耕道路、機棚機庫等農機化基礎設施和示范基地建設投入問題,在鄉村道路建設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安排適當比例資金,用于丘陵山區機耕道建設,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三是扶持建立示范基地。在不同的農業區域分布建立特色作物機械化示范基地,爭取每個鄉鎮每年新增示范點1個以上,引導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四是扶持和鼓勵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要圍繞“鎮鎮有組織、村村有大戶”的目標,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農機大戶帶頭應用新裝備新技術,鼓勵開展“六統一”的規模化服務作業,做到發展一戶,扶持一戶,成功一戶,帶動一片。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為培育專業種植合作社提供優惠條件,對土地流轉200畝以上的要優先保證補貼資金,還可以實施累加補貼。對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的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各級政府要予以表彰或機械獎勵。五是改變燃油補貼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燃油補貼應當向直接從事農業機械作業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放。”因此,建議研究改進農機燃油補貼辦法,實行按動力或作業環節給予補貼,讓農機經營者直接受益,保護、調動農機使用和經營農機的積極性。六是提供信貸支持。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農民解決“買得起”的問題。
3、上下聯動,加快整合涉農項目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技術”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各部門配合,當前,各級各部門實施的涉農項目很多,建議通過建立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的項目建設機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推進規模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有力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4、健全機制,優化農機化發展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加強農機管理、推廣、教學、監理人員的崗位培訓,通過定向學習,集中培訓、人才引進等形式,培養一批農機化專業人才。同時依托農機化學校,建立農機化教育培訓基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多種技術和人才培訓,把農機化學校建設成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陣地。二是建立有效的農機產品質量調查、投拆監督機制,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嚴防假冒偽劣農機產品進入市場,維護農機戶的合法權益;三是完善農機監管機制。在堅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方式賦予農機監理機構的監理和上路檢查權,力爭保持全市農機事故死亡率為零。
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到2012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3.1萬千瓦,9.4萬多臺套,其中小型拖拉機5530臺,大中型拖拉機111臺,耕整機械10811臺套,插秧機127臺,聯合收割機700臺。去年完成機耕面積60.5萬畝,機播(插)9.11萬畝,機收面積44.8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1%。
2、農機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加強。全市現有農機生產企業1個,農機銷售點22個,農機維修點24個,農機合作社2個,農機大戶133戶,農機生產、銷售、維修、作業及管理服務五大市場逐步形成。同時,基層農機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去年解決了61個鄉鎮農機人員全額撥款編,基本穩定了基層農機推廣隊伍。
3、農機化生產監管機制不斷創新,生產水平不斷提升。農機監理部門深入開展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先后建立了1個示范鄉鎮和34示范村,建立了新的農機監理工作機制和農機生產長效機制,著力抓好無牌無證等專項整治和道路治理工作,確保了農機生產平安穩定,連續7年實現了農機生產“0”事故,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榮獲市人民政府“生產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4、農機化教育培訓門路不斷拓展,培訓效果不斷提高。近五年來開辦了農機駕駛員培訓20期,培訓駕駛員1518人,舉辦農機操作人員、維修經營人員培訓班25期,開展現場演示15次,培訓農機操作手和農機維修人員6243人。建立了中國農大和湖南省經濟干部學院漣源函授站,已培訓學生107人,同時,爭取了“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和移民培訓項目,培訓各類農村技術人員1875人。起到了農村科技知識培訓主陣地的作用,為發展農機化事業、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貢獻。
二、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1、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緩解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可能造成的糧食生產萎縮的重要替代品。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鎮轉移,大大改變了農村的人口和社會結構,特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急劇減少,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田土拋荒和雙季改單季的現象愈演愈烈,影響了糧食生產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減少土地撂荒,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
2、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糧食生產搶農時、增收入的重要工具。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水稻機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6倍;水稻聯合收割機是人工收割的20倍;耕整機是牛耕的10倍。目前漣源市農業生產作業的勞動力成本:耕地180元/畝,插秧150元/畝,收割200元/畝,合計成本為530元/畝;采用機械作業的成本(包括機具折舊):機耕80元/畝,機插60元/畝,機收80元/畝,合計成本為220元/畝,比人工減少310元/畝。規模生產可節約種子、化肥、農藥成本10%左右。同時,采用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機械植保、機插和機收等先進的新技術,不但節約了成本,還能提高糧食產量,每畝約50公斤/130元左右。合計機械化作業每畝節本增效440元左右,機械化種植水稻200畝可增收8.8萬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3、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當前農民購買一臺60000元左右的收割機,扣除購機補貼,實際投資40000元左右,購機后,為周圍農戶提供機收作業服務,每畝平均收費150元,除去油錢20元,修理費10元,人工費20元,每畝純收入90元,每天平均收割15畝,連續30天即可收回全部投資,純賺一臺機器;另一方面,由于許多農機作業服務價格已經大大低于雇工的價格,機耕作業一畝比牛耕一畝少收費60元,機收一畝比一般雇工少收費100元,機插一畝比一般雇工少收費100元,如果一個農戶流轉土地50畝,不使用機械化,就必須長期雇用勞動力,年支付報酬在2萬元以上,而手工耕作的純收入本來就只有500元/畝,50畝地的純收入就幾乎沒有利潤,使用農業機械作業,能節本增效,充分發揮規模效益,機械化耕種50畝地可增收2萬元以上。正是由于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漣源市涌現出了大量的農機大戶、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跑者、帶頭人。如渡頭塘的易碩武、湄江的龍漢石、龍塘的劉自文、楊市的鄧孝敬等大戶就是依靠農業機械發財致富的典范。
三、農業機械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夠合理。一是低性能、高能耗的傳統機械多,高性能、低能耗的機械少;二是運輸型機械多,農田作業型機械少;三是動力機械中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四是農田作業配套機具少,配套比率低;五是部分農業機械老化嚴重,更新換代乏力,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2、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到目前,全市完成標準糧田建設的地方共計有12處,面積約2.4萬畝,80%以上的田塊不通機耕道,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比,我市農村機電提灌、鄉村機耕道、農機具庫棚、農機維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差,“有機無路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的現象比較普遍,現有農業機械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3、認識與投入不足。我市屬典型丘陵山區:一是認為地形地貌復雜,山多田少,不適宜發展農業機械化;二是認為經濟水平不高,老百姓購買力低,沒有能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三是老百姓長期以來形成的耕作習慣難以改變,難以發展農業機械化;四是各級政府對農機工作重視不夠、對發展農機化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①表現為項目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如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每年的補貼資金在800萬元以上,市財政只解決了工作經費10萬元,遠遠滿足不了工作的需要;②表現在農機部門的項目較少,尤其是農機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幾乎沒有,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③表現在財政對農機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市鄉兩級全年安排推廣工作經費8萬元,基本上只能保證日常的工作運轉,沒有財力做更多的農機推廣工作。④基層農機管理不夠規范。鄉鎮農機站現有人員154人,專業從事農機工作的只有14人,20個農機站還有2個沒有辦公場地,6個辦公設施不齊,農機專干不專、設施不齊的現象較為突出。⑤燃油補貼機制不夠合理。目前,農用燃油補貼是按照播種面積直補到農戶,而不是直接補貼到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或農機戶,燃油補貼政策的實惠沒有真正體現到農機經營者身上,沒有起到抵消油料漲價帶來的農業生產成本的增長。對此機手意見較大,挫傷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
4、涉農項目建設各自為政,不利于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比如,國土資源整理后,旱土找不到機械調頭處,水田泥腳深淺不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一方面水渠隔斷機械下地通道,另一方面切出許多新的小丘塊;水利工程建設只保水位、保大壩,不考慮灌溉儲水;農村機耕道建設由于沒有農機人員參與,大部分不符合機耕道標準化建設要求。
5、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全市農機隊伍存在著知識老化、人才斷檔、技術斷層的問題。從年齡結構來看,市、鎮兩級從事農機的243名農機人員中,35歲以下的88人,只占36%。從知識結構來看,大專以上學歷的僅7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無一人,全市近10年沒有引進農機技術人才,出現了“人才荒”。
四、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機化工作的領導。一是各級政府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農業農村發展計劃;二是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列入政府“三農”發展總體思路并統一部署,納入各級政府議事日程;三是要把加快推進農機化列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任務,納入績效考核內容,與其他工作目標任務同時布置和考核。只有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思想解放,認識到位,高度重視,才有加快當地農機化發展的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才能切實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
2、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多元化農機投入機制。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漣源市人均水田面積只有0.5畝,戶平只有2畝,土地流轉非常難,尤其是流轉后,農民不允許破除原有的田埂,不能小丘變大丘,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各級政府和部門可以在保留田塊原有GPS圖的基礎上,允許承包商對田塊進行適當改造,解決小田塊與大生產的矛盾,方便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利用農機化的優勢和作用推動和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二是設立農機化基本建設專項資金,解決機耕道路、機棚機庫等農機化基礎設施和示范基地建設投入問題,在鄉村道路建設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安排適當比例資金,用于丘陵山區機耕道建設,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三是扶持建立示范基地。在不同的農業區域分布建立特色作物機械化示范基地,爭取每個鄉鎮每年新增示范點1個以上,引導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四是扶持和鼓勵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要圍繞“鎮鎮有組織、村村有大戶”的目標,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農機大戶帶頭應用新裝備新技術,鼓勵開展“六統一”的規模化服務作業,做到發展一戶,扶持一戶,成功一戶,帶動一片。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為培育專業種植合作社提供優惠條件,對土地流轉200畝以上的要優先保證補貼資金,還可以實施累加補貼。對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的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各級政府要予以表彰或機械獎勵。五是改變燃油補貼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燃油補貼應當向直接從事農業機械作業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放。”因此,建議研究改進農機燃油補貼辦法,實行按動力或作業環節給予補貼,讓農機經營者直接受益,保護、調動農機使用和經營農機的積極性。六是提供信貸支持。金融機構要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農民解決“買得起”的問題。
3、上下聯動,加快整合涉農項目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技術”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各部門配合,當前,各級各部門實施的涉農項目很多,建議通過建立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的項目建設機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推進規模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有力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4、健全機制,優化農機化發展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加強農機管理、推廣、教學、監理人員的崗位培訓,通過定向學習,集中培訓、人才引進等形式,培養一批農機化專業人才。同時依托農機化學校,建立農機化教育培訓基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多種技術和人才培訓,把農機化學校建設成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陣地。二是建立有效的農機產品質量調查、投拆監督機制,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嚴防假冒偽劣農機產品進入市場,維護農機戶的合法權益;三是完善農機監管機制。在堅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方式賦予農機監理機構的監理和上路檢查權,力爭保持全市農機事故死亡率為零。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
- 2813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03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61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75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98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4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38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3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