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2013:未來5000億元農機市場 農業機械企業如何分享?
十年中央一號文件十年關注點“三農”問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強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辦法,加快讓農業獲得合理利潤、讓主產區財力逐步達到或全省平均水平。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范圍。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稱到2020 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率目標為65%,未來10 年內社會購置農機裝備投入可年均新增500億-600 億元,近幾年農機購置補貼均超過百億,而2012年更是高達200億,在未來年均農機購置補貼投入可以保持百億以上規模。這無疑是為行業帶來高速發展機遇。
帶動行業“有質量”生長
2012年雖然中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但是面臨高端設備與配件都是從國外進口,中國農機工業面臨著大而不強。
1.產品技術水平低、品種結構不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要
我國農業情況即農村經濟水平,決定了我國農機工業幾十年來以發展田間作業機械為主,產品以小型、中低端產品為主。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產品結構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適應性越來越突出。中小型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現象嚴重,而很多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高的大中型產品,不能生產或沒有形成生產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我國生產的多數農機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產品可靠性以及產品結構等指標,相當一部分只達到經濟發達同類產品20世紀70年代水平,少部分產品達到發達20世紀80年代技術水平,個別產品達到20世紀末期國際技術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2.生產設備陳舊、制造質量不高,生產效率低
我國農機制造技術及裝備水平與發達相比,約有20到30年的差距。企業的設備新度系數很低,差距甚大。有的線生產設備甚至是發達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業設備新度系數僅為0.3~0.4,遠低于其它機械行業0.6~0.7的普遍標準。設備陳舊,產品質量難以控制;制造技術落后,我國農機制造業人均生產效率低。
3.行業結構散、亂,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
農機制造業是規模效益特別顯著的產業,但是我國長期以來未能按這一經濟規律組織大批量集中生產,低水平重復制造嚴重;企業組織結構散亂,企業數量多,經營規模小;總體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未能形成專業化協作強、配套能力高的產業集群,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現象較為普遍。
4國際市場占有率低
我國農機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盡管近幾年出口增勢強勁,但由于對國際市場游戲規則掌握不夠,市場調查不深入,外貿人員的匱乏,特別是我國出口中小型低端產品占有較大的份額,雖然出口數量不少,但附加值較低,使我國農機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率仍偏低。
伴隨著補貼資金向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側重和土地的集中。無論從政策和市場上都將引導中國農機工業向良性方向發展。于是這一階段的增長方式,將明顯區別于過去粗放式的增長模式,真正實現“有質量”的健康成長。
2000億的補貼帶來的商機
2012年的補貼額度達到200億,未來10年中國補貼金額超過2000億。在新一輪的機遇中誰是熱點?
- (1) 機遇與挑戰猶如硬幣的正方兩面,收益和風險也往往相生相伴。在2012上沈陽農機展上,多位農業機械企業領袖都清醒的表示,農業機械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即將結束,今后的道路上需要比拼的是戰略、智慧和耐心。因此,我們希望5000億的農機市場蛋糕不要再催生出“大而不強”的泡沫,而是真正的促進農機企業的良性健康的發展
- 2814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03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61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75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98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4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38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3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