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唱好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地方戲”
2012年以來,山東省各級農機部門認真落實省農機局《關于推進全省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意見》,把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大力組織開展經濟作物機械化創新示范和推廣發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動了全省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濱州、東營兩市主攻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成立了農機農藝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小組,建立了棉花機收示范基地,初步探索出了適合山東省的棉花機械化生產模式。2012年購置引進采棉機2臺,建成了首條機采棉加工生產線,實現了黃淮海地區棉花機械化采摘零的突破。濱州市政府先后5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機采棉推進工作,市財政列出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發展機采棉,承辦了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座談會暨機采棉現場會。東營市依托全省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創新示范項目實施,建立示范基地,召開現場會,引導帶動全市實現機采棉播種1萬畝,實現機采棉收獲3000畝。
臨沂市通過抓好花生機械化創新示范點建設,加大經濟作物機械補貼力度,積極推進花生聯合收獲機械化。全市共召開經濟作物機械化現場會、演示會30多次,提高了群眾對新技術、新機具的認識程度,加快了花生聯合收獲的發展步伐。2012年,通過購機補貼新增花生收獲機械749臺,其中聯合收獲機132臺,實現作業面積29.1萬畝。
煙臺、威海兩市重點推進花生全過程機械化和林果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煙臺市政府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圍繞花生、林果等安排了7個創新示范項目,利用市級400萬元補貼資金重點補貼經濟作物機械。新增花生聯合收獲機9臺,完成聯合機收2980畝。圍繞葡萄機械化生產,進行了《果園深度開溝施肥機的研制與推廣》科研開發項目,列入了政府科技攻關計劃。威海市利用地方財政對經濟作物機械累加補貼80多萬元,新增花生聯合收獲機18臺,實現花生聯合收獲面積2360畝;建立了規模為500畝和300畝的蘋果機械化植保示范基地各一處,帶動了林果機械化生產的發展。
濰坊市強力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建立了市級推廣示范基地和培養對象31個,組織召開了全市馬鈴薯、花生聯合收獲、大姜機械化收獲、大蔥機械化收獲、棉柴機械化收獲打捆現場會,并通過主體宣傳活動,大幅度提升了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推進了全市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推廣示范基地建設。
日照市大力推進茶葉生產加工全程機械化技術,重點引進推廣茶葉殺青、揉捻、烘干等加工機械,示范推廣夏茶機采作業。同時,大力推廣烏龍茶紅茶機械化炒制技術,結束了“江北不能炒制紅茶”的歷史。
泰安、德州、棗莊以創新示范項目為依托,加強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行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肥城市馬鈴薯專用收獲機達5458臺套,“薯、糧、菜”間作套種模式可實現一年三收。夏津縣通過“棉薯間作機械化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加快推廣應用步伐,棉薯間作面積達5萬畝,“棉花不減產,土豆算白撿”,經濟效益可觀。棗莊市以實施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化示范項目為契機,馬鈴薯育芽栽培技術取得了較大進展。
濟寧市積極推廣以大蒜為重點的經濟作物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在金鄉、魚臺、嘉祥、微山等大蒜主產區,重點推廣了收獲機械化技術。新增大蒜收獲機865臺,大蒜機收面積11.46萬畝。
另外,其他各市在經濟作物機械化創新發展方面,也都認真組織,扎實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山東省經濟作物機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