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話題】:看農民導演楚漢傳奇大戲
2013-01-05
農機商情15070
核心提示:中國是農業之國,農民是中國的根本,在各地追求工業強縣,工業強區的時候,想想農民能夠從被征收后的土地能夠獲得多大的后續收益。同時有的地方政府是否打著保護耕地紅線的幌子,辦著賣狗肉的事。鬧的沸沸揚揚的周口平墳事件又有新進展,平墳增加3萬畝地,建設機場就要1.5萬畝。
最近在幾大衛視熱播的楚漢傳奇大戲吸引了不少的觀眾眼球,飾演無賴“劉邦”的陳道明給人耳目一新,項羽的扮演者還是缺少了點什么?撥開熙熙融融的場面,再把項羽和劉邦從這部電視劇中拿走,你會發行最終的導演這場歷史的只是希望能夠在這塊土地上活下去的“農民”。
秦朝為什么能夠滅六國?
秦滅六國,屬于強勢諸侯與弱勢諸侯之間的兼并戰爭,商鞅變法后的“重農”政策已經獲得農民廣泛支持,秦國重視六國客卿也使其獲得一批文人的支持。當時戰國時代,各國對有軍功者獎勵非常豐厚,而對農業的重視普遍不高,秦朝自商鞅變化后與軍功一樣的同等獎勵,興修水利,開挖水渠,如都江堰,白渠,鄭國渠等等。這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王朝為什么又快速走向崩盤?
秦滅六國后,天下民心思定,然后當時秦朝聚阿房、修長城等一系列的破壞農業生產活動,讓大批耕地荒蕪,在《楚漢傳奇》中秦要沛縣劉邦一亭出300壯丁到驪山服勞役,當時就有人提出莊稼怎么辦?糧食和農業生產是構成帝國的最基礎的東西,也是老百姓活命的基礎,當統治階級開始剝奪農民種地和生存的權利的時候就會產生流民。
中國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因為統治者的殘暴專制掠奪導致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中國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統退位,史家公認的“五大盛世”加起來不過300年,而見諸史料記載的戰亂就有3800余次,死傷最慘烈時幾乎導致人種的滅亡。農民起義直接推翻了秦朝、新朝、元朝、明朝,嚴重動搖了東漢、東晉、隋朝、唐朝、清朝,這也迫使統治者不得不實行讓步政策,從而緩和社會矛盾,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楚漢之爭,勝利天平的傾斜
其實在楚漢之爭的開始,就埋下了項羽必敗的伏筆。可能有人說劉邦善于接納“人才”,其實項羽手下的猛將與人才并不在少數,不然也不可能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名號。
在前面的電視劇中有這樣兩個小故事:項羽與他叔父居住在租用的一間房子里面,出租的人向他們介紹一份工作,幫一家修新房的人做小工。但是項梁對項羽的教育是即使再困難的時候也不能夠做這么低賤的事情。他們骨子里的貴族身份注定對這些普通勞動者的不尊重和藐視,也注定他們難以關注這些小人物的命運。所以有了后來韓信的離開。
劉邦,一亭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天天跟農民打交道的村官,從小明白生活的不易,也明白5錢與3錢的差別(注明:楚漢傳奇第7集有交代)。明白帶領大家就是為了混一口飽飯。所以才能有眾英雄的幫助。
項羽無論是出身(貴族)還是戰功(破秦主力)都在劉邦之上。可是,劉邦“約法三章”獲得民眾支持,善待文人獲得文人擁護,而項羽的屠城政策毫無疑問使其成為農民的仇敵。于是,我們所看到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實質是對農民和文人態度之爭。很少有人才從劉邦身邊逃往項羽身邊,說明劉邦的“重農”、“重文”政策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在這兩位起義之前有兩位不得不提,為這兩位人物鋪墊的就是大澤鄉陳勝、吳廣。不過,農民起義如果不能迅速向王朝轉化,從“亂民”、“流寇”升格為“王師”,那么只可能為他人作嫁衣裳。陳、吳二人最終留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為過客。
看近代歷史對農民的重視就是:國共兩黨對農民差別導致不同的結局
北洋軍閥、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對外出賣主權導致文人離心(反政府的知識分子往往被視為愛國知識分子,學生運動此伏彼起),另一方面鄉村建設被忽視(蔣介石到臺灣后才實行“二七五減租”)。于是,共產黨逐步積累了力量,通過二十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基本統一。
中國的古代王朝的更替的本質和影響是什么?
中國文明的總體連續性與周期性的振蕩有什么關系嗎?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嗎?以后的中國能在繼續保持文明連續性的同時避免振蕩或者減輕振蕩的烈度嗎?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歷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這么大的流民隊伍出現,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的生計成了問題。我們可以證明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幾不能節制。按徐光啟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會倍增。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人口數超過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這與腐敗、土地兼并及社會制度都無必然聯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可以作為上述理論佐證的是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人口達到西漢的點6000萬,隨后則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后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么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后期)中國實際人口達到破天荒的2億之巨,隨后就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起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口達到了4.3億,隨后就有太平天國大起義。中國歷代王朝的人口數為什么會增加,這顯然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但就是這樣,在特定時代,可養活人口總有個上限。
2、腐敗、土地兼并與王朝的衰敗有沒有關系呢?關系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關系。一般而言,如果一個新王朝開國時對地主、財閥掃蕩得越徹底,這個王朝的壽命也越長,如唐、明、清等;反之,則較短。一個皇朝的前幾個皇帝一般也有一個階段會對豪族進行抑制,有時甚至不惜進行血腥屠殺。寬厚如光武帝為了“度田”就殺了不少官員、豪強,殘暴如朱元璋更是將功臣集團一掃而空。
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并都會變得十分嚴重,富者往往跨州連縣,貧者則無立錐之地。有時即使亡了,地主也不見得亡。他們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從龍功臣,有的甚至還成了開國之君。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何在呢?這與的各級管理階層被地主壟斷有關。皇帝可以抑制一些豪強,但他也不得不制造出另一批豪強。在地主壟斷政權的情形下,資源的分配自然向地主傾斜,這還是明的;暗的如大官僚、大地主非法侵漁、百姓,法律也拿他們沒辦法。如在明朝晚期,官僚搭船不但不用錢,反可以得一筆保護費。何以?因為有官僚乘搭,船家就可以官船的名義省去很多稅負。歷史上王朝中期的改革多不成功,原因就在于當改革侵犯到了地主階層的整體利益時,政策就很難落實,有的政策有時反被用作魚肉百姓的工具,如王安石式的改革等。所以,對豪強的抑制只有在開國不久的強勢帝王領導下才能成功,而且也是由于當時豪強并非當權派的緣故。
中國歷朝歷代疆土面積
秦朝的面積為:354.69萬平方公里
西漢的面積為:666.37萬平方公里
東漢的面積為:654.62萬平方公里
西晉的面積為:615.5萬平方公里
唐(高)面積:1251.19萬平方公里
唐(玄)面積:889.59萬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積為:450.56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積為:2122.74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積為:1233.38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積為:1284.65萬平方公里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
- 2814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03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61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75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98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4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38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3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