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加快農機化發展措施得力
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地處蘄北山區。今年以來,該鎮認真貫徹落實全縣農機化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鎮情村情,把推進農機化作為實現大同經濟跨越發展的主方向、展現現代農業的主陣地、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創新工作思路,創優發展環境,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面積逐年增加,呈現出農機化與農村土地集約化、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標準化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的可喜局面。截至目前,該鎮擁有1個市級示范農機專業合作社、1個縣級示范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在申報組建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插秧機24臺,收割機12臺,大中型拖拉機8臺,小型作業機械382臺(套)。特別是該鎮車門村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成為山溝溝里的“熒火蟲”。而該鎮普及農業機械化的做法也是亮點紛呈。
一、抓宣傳,增強農機化的認同度。以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結合大同實際狠抓了三個方面的宣傳:一是加大購機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會議、主辦專欄、印制資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字幕滾動播放等方式,大力宣傳糧食直補、優良品種補貼、綜合直補和農機購置補貼,讓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人心。二是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在年初的全鎮三級干部大會上,對獲上級表彰的市級示范農機合作社謝圍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全縣及插秧能手操時剛等先進典型予以表彰,鼓勵干部群眾學先進、趕先進。三是加大農機化發展趨勢宣傳力度。運用《大同簡報》等載體,連續刊發農機化發展趨勢、農機新技術和農機手發家致富的先進事跡,引導全鎮干部群眾自覺參與到新型農機具的推廣和應用中去,改變傳統落后的耕作模式,應用現代農機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拓展山區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二、抓投入,擴大農機具的保有量。為緩解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民有購機愿望,但缺少資金的現狀,該鎮堅持規范運作、陽光操作的原則,積極調配整合相關政策資金作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農機具的應用中去,確保了農機保有量逐年上升。一是整合政策資金抓投入。積極整合扶貧和庫區移民后扶等資金,按照逐級申報、嚴格審查、公示公開的運作模式,對符合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和購機戶在簽訂還款協議的基礎上,予以優先發放啟動資金,破解資金難題。二是扶持大社大戶抓投入。對大社、大戶一次性購買農機具超過10萬元以上的,鎮黨委書記孫勝華、鎮長王軼男親自過問,由鎮政府從扶貧貼息貸款和信用社支農小額貸款貼息中,予以優先安排,扶持大社大戶不斷更新農機具,實現農機具提檔升級。通過系列政策激勵,繼謝圍、兩河和湖口畈之后,涌現出了該鎮第四個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村——車門村,該村總人口不足千人,在家勞動力不足200人,但是今年一次購買插秧機12臺、小型作業機械28臺,當年完成機耕機整500畝、機械插秧120畝,現已購買收割機1臺,真正實現耕、種、收水稻全程機械化。5月21日,車門村召開水稻機插秧現場會,黨委書記孫勝華,鎮長王軼男親臨現場,分管領導張洪干連續幾天現場督辦,車門村機手,農戶及周邊聞迅而來的農民200多人都來觀看機插現場,井關插秧機廠技術人員現場示范操作,機手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由慢到快,很快就掌握了機插技術,現場會一舉成功。山區小村機插秧實現新跨越,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該村書記詹方林也一躍成為全縣名人。
三、抓服務,提高農機具的作業面。一是培訓技術能人。緊密結合陽光工程農機培訓及農機購置補貼實施等工作,對新購機農民、農機維修人員、農機手以及青壯年勞動力開展培訓,著力提高了服務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組織農機科技人員先后在車門、柳林河板溪村舉辦培訓班3期,宣傳政策,普及農機化知識,提高農機化科技入戶率和普及率,300多名群眾參加了培訓,發放農機科技信息1000多份。同時,對培訓資料做到專人負責管理,做好農機化科技知識培訓資料的整理,對每位參加培訓的人員信息資料建檔立卡,實行跟蹤管理。二是組建專業服務合作社。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一家一戶幾畝地耕種成本非常高,組建專業合作社,把小塊土地集中耕種,既節約成本又便于應用新技術、新品種和機械作業,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農民積極性很高。在鎮、村兩級的正確引導下,2007年以來,該鎮先后成立了謝圍和紅光農機兩個專業生產合作社,入社會員270戶,流轉土地面積810畝,開始嘗試300畝面積的水稻機械化育苗,實施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往年收獲季節,外出打工的人員都回來割谷,現在只要一個婦女在家就可把水稻收回家,水稻機械收割運送一條龍服務,節約收獲成本70元/畝以上,農機產業化服務不僅節省了勞動力,使打工種田兩不誤,帶動了農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年該鎮農機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發展到517戶,流轉土地總面積達到1400畝,實現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插秧、統一供肥、統一收割的“五統一”作業,其中有300畝農田開展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服務,采用軟盤育苗,實現了整作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施防機械化、收獲機械化,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種生產模式很受農民歡迎,預計明年機械插秧面積將達到1000畝。據統計,該鎮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范圍輻射到張榜、檀林、劉河、橫車、株林、彭思等鄉鎮,作業總面積達2000余畝。三是優化服務環境。一方面,著力構建“專家+技術員+科技示范戶”的技術服務機制,定期組織農機、農技服務中心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提高農機化技術普及率。大力開展農機作業標準化活動,組織農機技術人員成立技術服務組,深入田邊地頭蹲點指導,跟機服務。連續多年在謝圍、兩河建立千畝油菜連片高產示范片,召開油菜免耕精量播種技術現場會,已推廣油菜免耕精量播種機2臺、開溝機12臺;在李山村創建茶葉綠色防控新技術示范點,推廣新型環保殺蟲等機械設備18臺(套)。另一方面,實行購機補貼手續全程協辦制。鎮農機服務中心人員帶領農民選擇好所購機型之后,購機補貼手續就由鎮農機服務中心人員全程協辦,并實行農機維修保養服務三包制,讓購機戶既省錢又省心。
四、加強監督管理。該鎮推行“兩證”管理措施,即:每個下鄉服務的技術人員佩戴技術服務上崗證,每個做業機手操作證才能開展作業服務,確保農機作業零事故。同時,積極加強田間作業質量監督、檢查,所有下鄉服務的技術人員與村委會、機手和農戶簽訂作業合同,嚴把作業質量關,提升農機作業質量水平。四、抓考核,提升農機化的達標率。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農機化的推進工作,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張洪干副鎮長負責日常工作。二是制定考核辦法。在年初將農機化推進工作納入鎮干項目化管理和村級實績承諾內容,確定考核分值,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強化目標監督和管理。三是狠抓結賬兌現。鎮委、鎮政府每年年終都要組織專班對農機化推進工作進行考核,嚴格結賬標準和時限,對完成任務好的村,在第二年的三級干部大會上設獎表彰;對完成任務不好的村,扣掉相關分值,并在村干年終工資分配時予以扣減兌付比例,真正讓干實事的人不吃虧,不做事的人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