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發動豐產增收“引擎”
2月26日,在濉溪縣南坪鎮,記者見到了農民張軍。2011年,作為農機購置補貼對象,他購買了一臺玉米收割機。“家里10畝多玉米,一天就割完了,種地越來越方便了。”張軍說,農業機械化讓自己和鄉親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出去掙錢。
“那一排是聯合收割機,那一排是旋耕機……”走進淮北市口子谷物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合作社內有機械耕種作業隊、機械收獲服務隊、機械維修服務隊、農作物植保服務隊,不僅為合作社流轉的土地服務,還為淮北市周邊地區服務。
近年來淮北農業機械化推進很快,這與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密不可分。“這些大型機械都是在現代農業項目資金和其他一些資金的支持下購置的。通過這些機械,我們順利地實施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口子谷物合作社負責人說?;幢笔修r機管理站站長張勇表示,該市有著專門的農機發展規劃,“這幾年的重點是小麥、玉米收割機械,動力機械,深松、深耕機械等,兼顧一些畜牧業機械。”“現在淮北市有2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農業生產耕地、播種和收獲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81%。”張勇說,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不僅使得播種速度加快,播種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
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農業機械化就要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這就是說,不論從農機的使用數量上,還是從農機的技術水平上,都要有一個明顯提高。”省農機局副局長余世鑄說。
當前,安徽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達到60%,而已公布的安徽省農機“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農機裝備總量達到6400萬千瓦,水稻機械化栽插水平達到40%,玉米油菜機收水平達到50%。到2020年,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推動農業機械化,省委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入實施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落實和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財政投入。在發展方向上,加大對農業生產急需機械的疊加補貼力度,引導發展大功率、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的現代農業機械。大力推廣新機具新技術,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實施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等關鍵環節農機作業補貼,著力提高農作物生產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
“今年將繼續重點圍繞小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農作物生產,開展農機農藝相適應關鍵技術的研究。”余世鑄說,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標準和農藝標準,形成適應機械化生產的農作物機械化生產體系,突破農機農藝融合重大關鍵技術。
農業機械化離不開加快安徽省農機工業發展。一號文件要求圍繞農作物的全程作業需要,實施農機工業技術創新工程,擇優扶持一批農機生產企業,提高現代農機制造水平。“有了強大的農機工業,才能為農業機械化提供適用可靠的裝備基礎。”奇瑞重工負責人王金富說。
農業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
如今,蔬菜生產的季節性越來越模糊,過去只能在特定季節吃到的菜品,現在一年到頭出現在餐桌上,這要歸功于設施農業的發展。
“設施農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走向現代工廠化農業、環境型農業生產的必由之路。”省農委綜合處處長衛功奎說,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目的就是要使用現代化的技術裝備加快推動安徽省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據此,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制定設施農業優勢區域技術裝備發展規劃,重點發展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設施水產等農業裝備與技術,突出抓好設施園藝標準園建設,推廣鋼架大棚、日光溫室、節水滴灌系統、小型園藝機械以及保鮮冷藏設備。
為給設施農業發展探路總結經驗,一號文件特意提出,深入推進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項目建設,將在全省建立40個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示范點。
一個利好的消息是,一號文件明確,要完善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產品質量標準,并將設施農業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到2015年,設施園藝技術裝備水平提高20%以上,設施畜牧、設施水產技術裝備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省農委辦公室工作人員程中平說。
建成五級信息服務體系
如果說機械和設施是農業發展的骨架,那么信息化建設就是現代農業的神經系統。為此,一號文件以物聯網為重點,對農業信息化建設作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部署。
“信息化可以實現農業精準化,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對農田進行因地制宜的空間網格化單元管理,把科技貫穿整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做到定量決策、變量投入、定位實施。”王金富說,這樣可以降低農藥95%使用量、種子50%使用量、70%化肥使用量,節水12%到38%。
據此,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農業信息化工程,切實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業公共信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資源信息管理等服務平臺,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精準化、設施裝備智能化、信息服務網絡化、資源管理數字化。
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等“四情”監測預警和指揮調度系統,形成覆蓋全省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研究制定農業物聯網發展規劃,開展農業物聯網試點,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加快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
以信息化武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夯實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