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給得多鄉親們爭著買農機
旋耕機、播種機、打藥機、聯合收割機……200多平方米的小院里,塞滿了十幾臺大大小小的農用機械。 2月17日,記者走進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街道沙河村張俊和家的小院,正在修理旋耕機的張俊和揩揩手上的油污,樂呵呵地說:“開春了,把這"鐵牛"趕出來拾掇拾掇,就要下地啦。 ”
“旋耕機9.7萬元,補貼1.1萬元;播種機6萬多元,補貼2萬元,玉米聯合收割機30萬元,補貼10萬元……”張俊和如數家珍,“這兩年補貼給得多,大伙都爭著買農機,自己花了80萬元,政府補貼30多萬元,大型農機具都能補貼1/3以上呢。 ”
“去年,全區農機補貼900萬元,新增農機1250臺。 ”同去的蘇家屯區農機管理總站農機科張振君告訴記者,到2010年,該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了28年,全區共購買農機2881臺,去年一年新增農機抵得上原來十幾年購買的。
這時,同村的趙素琴也向記者爆料,“不光買機器得補貼,用收割機收苞米也給補貼!去年我雇收割機收苞米,每畝補貼20元呢! ”
為什么農民如此青睞機械耕種呢?張俊和以玉米收割機為例,給記者算了3筆賬:筆“省錢賬”,人工收獲每畝140元以上,機械收獲每畝才80元;第二筆“省時賬”,一般人工收獲一戶的玉米要三四天,而機械收獲一二個小時就把玉米送到家,省時省心;第三筆“生態賬”,人工收獲秸稈大多扔掉,機械收獲秸稈能還田,增加田地肥力。
“我每年耕種的土地都有五六千畝,大伙爭著搶著找我們去播種、打藥、收獲。所以這買農機的勁頭就足了。”張俊和說,他今年還打算再買一臺旋耕機。
“今年,我區將投入1700萬元推進農業機械化。 ”蘇家屯區農機管理總站站長高明義向記者介紹,玉米保護性耕作項目將投入700萬元,補貼旋耕機等農用機械70臺,培訓技術人員400人次,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達4萬畝;農機補貼資金1000萬元,重點補貼水稻插秧機和玉米收割機,預計今年全區新增各類農用機械1400臺,水稻機械化插秧8.5萬畝,機械化插秧率達50%,水稻機收割面積16萬畝以上,機械化收割率達95%,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將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