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是一種糧食生產力
從2004年開始到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八年增產,并且跨上了11000億斤的大臺階,叫做“八連增”。與此同時,我國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規模從7000萬元上升到175億元,到2011年恰恰也是八年,可謂“八連補”。如果我們把這兩個事件建立起某種聯想,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關系,屬于“大膽假設”的話,那么,做一番“小心求證”就有必要了。
在很多人的認識里,農業機械化只是率的象征,它在替代人畜力勞動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機械化生產是不是能夠做到傳統意義上的精耕細作,對糧食增產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人們的看法就比較模糊了。在對促進糧食增產的諸多物質因素的分析中,種子、化肥、水利都可以位列三甲,唯獨機械化的作用往往不被人提起。
值得高興的一個事實是,在最近國務院表彰的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種糧大戶們,幾乎全都是采用機械化生產模式,他們的獎品則是大馬力拖拉機。也許有人會說,他們采用機械化生產模式,主要是因為生產規模大,沒有機械化農活根本干不過來,誠然,這是對的。但是有一個現象千萬不能忽視,糧食產量高的地方,一般說來都是機械化水平比較高的地方。可以這么認為,機械化作業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手段。我國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黑龍江農墾如是,千百個農機種糧大戶的糧田如是。還是剛剛召開的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的說法具有權威:農業機械化為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裝備支撐。作為佐證的數據是,2011年農機總動力9.7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5% ,比2003年末增長了22個百分點。
也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提供的材料更有論證性:農機是農業技術、工程技術、環境技術、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的重要載體,高水平的機耕細作,需要依靠農機來實現。8年來,我國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提高了我們一貫推崇的水、種、肥、藥等要素的綜合效能,對提高糧食單產意義重大。實驗對比數據表明,相同的施肥量,用機械深施基肥可以增產5%—10%;水稻機插秧比人工插秧每畝可以增產50公斤;在同等生產條件下,水稻、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可實現節種增產減損綜合增產能力分別為每畝53公斤、37公斤、72公斤。如果我們再把機械化的功能擴展一下就會看到,對于一個自然災害包括水旱和病蟲害多發頻發的,機械力顯然會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對于一個種植循環要求非常高的(提高土地利用率),機械力顯然會縮短生產周期,從而搶出農時;對于一個農業勞動力急劇向城市轉移,種糧勞動力短時間內銳減的,機械力顯然是一個超級“替補”,哦,不對,它現在應該是主力隊員。所有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義上說,農業機械化確實是保糧增糧不可或缺的手段。
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與“八連增”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系,這種聯系的實質在于,只有發展現代農業——它是以農業機械化為標志的,才可能有糧食生產躍升的條件或者叫做基礎。這個邏輯也暗含了這樣的啟示:只有依靠農業科學技術的集合——它是以農業機械為基本載體的,才有可能保持糧食生產向上的動力。
說句題外的話,很多年來,農業機械化被習慣地邊緣化了,從事農業機械化工作的人們,也習慣了不斷地宣傳農業機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宣傳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實際上,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無須說的。老是強調自己重要,恰恰是因為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并不那么重要。如果這也是一個“大膽假設”的話,我們倒是希望,農業機械化扎在人們的心里,不管它重要不重要,它就在那里。
- 2814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03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61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75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98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4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2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38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3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