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棉機推廣現狀及造成原因分析
由于扶持政策滯后等原因,原本可以大顯身手的采棉機仍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資源浪費嚴重。
按照棉花產業化發展思路,機械采摘是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產連片棉田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機械化采棉推廣之路卻一直磕磕絆絆。
推廣遭遇瓶頸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兵團就將機采棉技術和采棉機械的研究和實驗正式納入整體部署,在種植、采收和加工等諸多關鍵環節都已取得重大突破。但目前機采棉面積僅占兵團棉花播種面積的10%,大量機械未能滿負荷運營,經營者績效差強人意。
通過對采棉機投資方和經營者的調查發現,導致“規模大、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標準,質量和等級的評定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直接影響到機采棉的推廣應用。
二是土政策挫傷種棉職工積極性。據新疆石河子墾區的職工反映,各團場的土政策使他們拒絕接受這一先進的采摘方式。兵團133團24連職工陳翠榮說,對機采棉壓級壓價比人工采摘的更厲害。多數團場向職工收取的采摘費,已經接近手工采摘的成本。由于團場與一些土棉農爭利現象普遍存在,導致部分團場出臺政策,加大了機械采收的成本。
三是農機補貼政策缺位制約機械采收推廣。目前我國農機補貼主要針對糧食產區,補貼比例不超過30%,單機補貼額不超過5萬元,而購置大型采棉機以及運輸、加工配套設備不在補貼范圍內,即便能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相對于每臺采棉機上百萬元的價格也是杯水車薪。
成本影響競爭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新疆棉田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的產棉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產量占新疆棉花產量的一半。但由于在收獲采摘環節上主要依賴人工采摘,在拾花勞力緊缺和拾花費用不斷上漲的情形下,棉花生產成本不斷加大。
近幾年新疆(包括兵團)每年從內地雇請的拾花工約90多萬人,每年支付給拾花工人的費用近20億元,高昂的采摘成本讓棉農叫苦不迭。
亟待政策扶持
目前,兵團的農業集約化程度、規模化水平、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等多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高密度、高產栽培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使棉花大面積單產水平在全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受采摘環節短板的制約,采棉機械化程度低已經成為限制兵團棉花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兵團推廣采棉機械化勢在必行。
- 2827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29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78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86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09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0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0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52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40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