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我國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率97%之后的路該怎么走?

   2022-03-23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7470
核心提示:“其實,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無論是在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機裝備制造水平、產品可靠性以及農機作業效率等方面還與之存在很大差距。”王萬章坦言

2020年我國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在97%左右,耕、種、收機械化率分別達99.67%、90.88%、95.87%,已率先在三大主糧中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其中,在小麥生產面積最大的河南省,小麥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9.3%。那么,小麥生產機械化事業是否已經“大功告成”?我國的小麥生產機械化在國際上又處于何種水平?是否還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空間?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崗位科學家、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王萬章。

綜合機械化率不是唯一的著力點

“雖然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已經接近100%,但是除了提高機械化率,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領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且當前存在很多不足。”王萬章告訴記者,比如耕整地機械、播種機、谷物聯合收獲機等作業機械裝備技術水平不高,中低檔機具比例較高,同質化嚴重;收獲機械可靠性、適應性、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整地播種質量差,收獲損失率高;加之我國小麥產區分布廣,差別大,種植模式多,制約了小麥機械化生產發展。比如小地塊、小規模種植,導致作業機械地頭折返頻繁,難以發揮農業機械效能,提高作業效率。

此外,還存在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究薄弱,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集成度不夠,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缺乏對農業機械化的系統研究與技術集成,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和標準化的機器配置系統。

“其實,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無論是在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機裝備制造水平、產品可靠性以及農機作業效率等方面還與之存在很大差距。”王萬章坦言,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50-80年代,便相繼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與我國農業生產情況相似的日本和韓國也分別于1982年和1996年實現全面機械化。

“發達國家的動力換擋拖拉機、縱軸流聯合收獲機、小麥聯合整地和播種施肥等,也都處于技術領先地位。”王萬章舉例道,比如,我國小麥播種機作業行數大多不大于12行,發達國家則多以20行以上的少精量播種機械為主。我國多以3米以下割臺,8公斤左右的橫軸流小麥聯合收獲機為主,而國外早已應用6米以上割臺,喂入量12公斤以上的縱軸流谷物聯合收獲機。此外,在作業效率方面,我國小麥生產畝均動力是美國的5-7倍。在作業成本方面,我國小麥種植畝均生產成本約為美國的3倍,畝均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18倍。

“而且國產小麥生產機械因價格優勢較具競爭力,但在產品可靠性、智能化程度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王萬章告訴記者,雖然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規模化經營,國家相關部門、農機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對大型高端農機裝備研發投入力度。但由于起步晚,在產品設計、材料、元器件、工藝方面與國外品牌還存在明顯差距,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小麥生產機械化該何去何從?

“所以我們更應該明確當前我國小麥機械化生產的目標和重點——實現大面積穩產高產,提高機械化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王萬章總結道,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從生產的各個環節發力:研發推廣聯合整地作業機械,不斷提升小麥整地質量;加大稻麥、麥玉輪作區小麥少免耕播種技術研究力度,重點解決種帶清理、深施肥與精量播種,稻茬麥黏濕土壤小麥播種等技術問題,推廣應用大中型高性能小麥播種機械;研發推廣作業效率高,適應性強,可實現一機多用的縱軸流聯合收獲機技術,進一步提高聯合收獲機的可靠性;推進符合產地區域特點的烘干技術應用,技術裝備,增加熱源可選擇性,降低生產成本及能耗,實現小麥不落地收獲;推動土地流轉和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農機農藝融合和小麥機械化生產模式研究,創造良好的農業機械作業條件。

此外,還應研發推廣自動導航,精準噴施,智能決策等智能化技術。積極開展氣象、小麥田間生長狀態、收獲作業進度、小麥成熟期預測等信息化服務。對極端天氣災害風險,要提前做好預警、預案和機具調度,減少自然災害和極端氣象天氣對小麥生產造成的損失。

“最后,做好小麥機收減損工作也是今后的重點。”王萬章擺出一組數字:2021年小麥總產13695萬噸,如果能把小麥機收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相當于增加小麥種植面積23萬多公頃,潛力非常大。因此,在當前增加耕地面積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減損就是增產。

那么,該如何有效減損呢?王萬章認為,加強農機手培訓,提高收獲作業技能,是現階段做好小麥機收減損的關鍵。此外,還要加強小麥收獲作業監督管理,要利用好各種傳播渠道,加強機收減損作業標準宣傳教育培訓,推動按標、按規作業。引導供需雙方把作業質量要求列入作業合同,嚴把質量、嚴控損失。從長遠來看,要加強土地流轉,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創造良好的農業機械作業條件,減少小麥收獲作業田間損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研究開發綠色高效低損收獲裝備,推廣應用高性能聯合收獲機;針對小麥機收生產特點,積極開展氣象,收獲作業進度,小麥成熟期預測等信息化服務,對極端天氣災害風險,要提前做好預警、預案和機具調度,充分發揮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實現小麥快速收獲。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