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姜衛東:建議加快農田碎片化治理 提升農業產出效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富農政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但是,農村成片土地碎片化問題仍然非常普遍,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當前,加快農田碎片化治理,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專業化、機械化、集約化,已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五征集團董事長姜衛東向今年兩會提交了《關于加快農田碎片化治理提升農業產出效益的建議》。
一、當前制約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1.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我國大部分區域人均土地一畝左右,總產出2000斤左右糧食,總收入2000多元,去除種植成本,不算勞動力成本略有盈余。如果由企業運營,加上土地租賃費和勞動力成本,規模小了也達不到保本點。由此可見,農民的種地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很低,導致農民沒有種糧積極性,很多地區也出現了農田撂荒或植樹的現象。
2.土地碎片化嚴重。由于人均土地面積少,每戶土地很多不在一起,戶與戶之間的土地都有地埂隔開,既浪費了土地,又限制了農業機械作業效率。
二、建議
1.隨著農村老齡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結合各地農業發展實際,支持鼓勵發展規模農業,促進機械化規模高效生產,實現規模效益,真正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農業成為人們向往的產業,讓農村成為人們向往地方,讓農民成為人們向往的職業。
2.打破地埂觀念,通過電子地圖確立農民土地邊界。成片土地把地埂打破相對簡單,山坡土地因地制宜,盡量把土地聯合起來,創造機械化作業條件,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土地的農業基本收入和征地收入都歸農民所有,解除農民后顧之憂,保障農民的權益。
3.農業的出路就是挖掘土地的最大潛力,就是多產糧、產好糧,滿足社會農產品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縣、鎮(鄉)、村要把規模農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把國家一系列政策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扎扎實實做好宣傳、引導,積極推進試點、示范,真正讓從事規模農業經營的企業實現效益、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讓農民從規模農業經營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