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印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的函
- 地區: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
農機科〔2022〕4號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關于印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的函
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委),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部署要求,全力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我司組織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和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專家指導組制定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現印發給你們,供開展相關工作參考。請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區域、分模式研究細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具配套方案和操作技術規范,加強培訓指導,為提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質量效益提供有效機具裝備支撐保障。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
2022年1月13日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關于印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的函.pdf
附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專家指導組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采用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套種,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空間,實現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年際間交替輪作,可有效解決玉米、大豆爭地問題。為做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應用,提供有效機具裝備支撐保障,針對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技術模式制定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配套機具應用指引,供各地參考。其他地區和技術模式可參照應用。
一、機具配套原則
今年是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第一年,為便于全程機械化實施落地,在機具選配時,應充分考慮目前各地實際農業生產條件和機械化技術現狀,優先選用現有機具,通過適當改裝以適應復合種植模式行距和株距要求,提高機具利用率。有條件的可配置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減輕機手勞動強度,提高作業精準度和銜接行行距均勻性。
二、播種機具應用指引
播種作業前,應考慮大豆、玉米生育期,確定播種、收獲作業先后順序,并對播種作業路徑詳細規劃,妥善解決機具調頭轉彎問題。大面積作業前,應進行試播,及時查驗播種作業質量、調整機具參數,播種深度和鎮壓強度應根據土壤墑情變化適時調整。作業時,應注意適當降低作業速度,提高小穴距條件下播種作業質量。
(一)2+3和2+4模式
該模式玉米帶和大豆帶寬度較窄,大豆玉米分步播種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的配套動力輪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種時碾壓已播種苗帶,影響出苗。玉米后播種時,動力機械后驅動輪的外沿間距應小于 160cm;大豆后播種時,2+3模式動力機械后驅動輪的外沿間距應小于180cm,2+4模式后驅動輪的外沿間距應小于210cm;驅動輪外沿與已播作物播種帶的距離應大于10cm。如大豆玉米可同時播種,可購置1+X+1型(大豆居中,玉米兩側)或 2+2+2型(玉米居中,大豆兩側)大豆玉米一體化精量播種機,提高播種精度和作業效率;一體化播種機應滿足株行距、單位面積施肥量、播種精度、均勻性等方面要求;作業前,應對玉米、大豆播種量、播種深度和鎮壓強度分別調整;作業時,注意保持銜接行行距均勻一致,防止銜接行間距過寬或過窄。
(1)黃淮海地區
目前該地區玉米播種機主流機型為3行和4行,大豆播種機主流機型為3到6行,或兼用玉米播種機。前茬小麥收獲后,可進行滅茬處理,提高播種質量,提升出苗整齊度。玉米播種時,將播種機改裝為 2 行,調整行距接近40cm,通過改變傳動比調整株距至 10—12cm,平均種植密度為 4500—5000株/畝,并加大肥箱容量、增設排肥器和施肥管,增大單位面積施肥量。大豆播種時,優先選用3行或 4行大豆播種機,或兼用可調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種機,通過調整株行距來滿足大豆播種的農藝要求,平均種植密度為8000—10000株/畝。
(2)西北地區
該地區覆膜打孔播種機應用廣泛,應注意適當降低作業速度,防止地膜撕扯。玉米播種時,可選用2行覆膜打孔播種機,調整行距接近 40cm,通過改變鴨嘴數量將株距調整至 10cm 左右,平均種植密度為 4500—5000株/畝,并增大單位面積施肥量。大豆播種時,優先選用3行或 4行大豆播種機,或兼用可調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種機,可采用一穴多粒的播種方式,平均種植密度為11000—12000株/畝。
(3)西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該區域大豆玉米間套作應用面積較大,配套機具應用已經過多年試驗驗證。玉米播種時,可選用2行播種機,調整行距接近40cm,株距調整至12—15cm,平均種植密度為4000—4500株/畝,并增大單位面積施肥量。大豆播種采用2+3模式時,可在2行玉米播種機上增加一個播種單體;采用2+4模式時,可選用4行大豆播種機完成播種作業;株距調整至9—10cm,平均種植密度為9000—10000株/畝。
(二)3+4、4+4和 4+6模式
(1)黃淮海地區玉米播種時,可選用3行或4行播種機,調整行距至55cm,通過改變傳動比將株距調整至 13—15cm,玉米平均種植密度為 4500—5000株/畝。大豆播種時,優先選用4行或6行大豆播種機,或兼用可調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種 機,通 過改變傳動比和更換排種 盤 調整 穴距 至8—10cm,大豆平均種植密度為8000—9000株/畝。
(2)西北地區
玉米播種時,可選用4行覆膜打孔播種機,調整行距至 55cm,通過改變鴨嘴數量將株距調整至 13—15cm,玉米平均種植密度為4500—5000株/畝。大豆播種時,優先選用 4行或 6行大豆播種機,或兼用可調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種機,株距調整至 13—15cm,可采用一穴多粒播種方式,大豆平均種植密度為 9000—10000株/畝。
三、植保機具應用指引
(一)合理選用藥劑及用量,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
(二)雜草防控難度較大,應盡量采用播后苗前化學封閉除草方式,減輕苗后除草藥害。播后苗前噴施除草劑應噴灑均勻,在地表形成藥膜。
(三)苗后噴施除草劑時,可改裝噴桿式噴霧機,設置雙藥箱和噴頭區段控制系統,實現不同藥液的分條帶噴施,并在大豆帶和玉米帶間加裝隔離板,防止藥劑帶間漂移,也可在此基礎上更換防漂移噴頭,提升隔離效果。
(四))噴施病蟲害防治藥劑時,可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區域,選擇大豆玉米統一噴施或獨立噴施。
(五)也可購置使用"一噴施兩防治"復合種植專用一體化噴桿噴霧機。
三、收獲機具應用指引
根據作物品種、成熟度、籽粒含水率及氣候等條件,確定兩種作物收獲時期及先后收獲次序,并適期收獲、減少損失。當玉米果穗苞葉干枯、籽粒乳線消失且基部黑層出現時,可開始玉米收獲作業;當大豆葉片脫落、莖桿變黃,豆莢表現出本品種特有的顏色時,可開始大豆收獲作業。根據地塊大小、種植行距、作業要求選擇適宜的收獲機,并根據作業條件調整各項作業參數。玉米收獲機應選擇與玉米帶行數和行距相匹配的割臺配置,行距偏差不應超過5cm,否則將增加落穗損失。用于大豆收獲的聯合收割機應選擇與大豆帶幅寬相匹配的割臺割幅,推薦選配割幅匹配的大豆收獲專用撓性割臺,降低收獲損失率。大面積作業前,應進行試收,及時查驗收獲作業質量、調整機具參數。
(一)2+3和2+4模式
如大豆玉米成熟期不同,應選擇小兩行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先收玉米,或選擇窄幅履帶式大豆收獲機先收大豆,待后收作物成熟時,再用當地常規收獲機完成后收作物收獲作業;也可購置高地隙跨帶玉米收獲機,先收兩帶4行玉米,再收大豆。如大豆玉米同期成熟,可選用當地常用的2種收獲機一前一后同步跟隨收獲作業。
(二)3+4、4+4和 4+6模式
目前,常用的玉米收獲機、谷物聯合收割機改裝型大豆收獲機均可匹配,可根據不同行數選擇適宜的收獲機分步作業或跟隨同步作業。
2020年玉米播種機市場調研(拍攝于齊齊哈爾)
2020年玉米播種機市場調研,顏色深淺代表不同播種機和種植時間玉米出苗效果不同(拍攝于齊齊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