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架無人機群飛的意義?
中國再次創造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的紀錄——119架!在短短兩年內,中美四次刷新無人機集群飛行的規模,在該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空軍專家傅前哨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固定翼無人機的集群飛行能力,代表著未來無人機應用的重要方向,也是智能無人系統“改變游戲規則”的體現。
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更難
據報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科)10日宣布,成功完成119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刷新此前2016年珠海航展披露的67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試驗紀錄,標志著智能無人集群領域的又一突破,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試驗中,119架小型固定翼無人機成功演示了密集彈射起飛、空中集結、多目標分組、編隊合圍、集群行動等動作。
傅前哨介紹說,與這幾年春晚上驚艷亮相的四旋翼無人機集群相比,固定翼無人機光是編隊飛行的難度就高得多。因為四旋翼無人機可以在空中懸停,更容易定位和編寫控制程序。理論上講,只需要預先制定好每架無人機的飛行路線,它們就可以按照程序在空中組隊飛行,但其實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固定翼無人機的編隊飛行就困難很多。因為固定翼無人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維持在空中飛行,每架無人機不僅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而且還得知道附近其他無人機的位置和方向,并根據情況調整方向,以避免發生“空中撞機”事故。這就意味著固定翼無人機必須有“相互溝通”能力,對它們的傳感器、通信、定位等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
也正因為固定翼無人機編隊飛行不易,因此今年3月巴基斯坦閱兵式上的“飛馬”無人機(經中國授權生產的“彩虹-3”無人機)三機編隊飛過主席臺才讓矚目——這是全球次無人機以編隊飛行的方式參加閱兵。
中美在無人機領域競爭激烈
傅前哨認為,在無人機集群的控制技術領域,中美走在最前列。美國致力于打造無人機集群,通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海軍研究局和眾多實驗室等組織機構,在無人機集群的概念驗證研究方面成效顯著。美國國防部發布的《無人機系統路線圖 2005—2030》將無人機自主控制等級分為1-10級,確立“全自主集群”是無人機自主控制的等級,預計2025年后無人機將具備全自主集群能力。
2015年,美國海軍實現50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的紀錄。這些無人機按照主從模式飛行,利用無線自組織網絡進行信息交互和共享。與以往每架飛機需要一個操作員不同,該項目通過集群地面控制站實現了同時對50架無人機的控制,將控制權逐漸轉移至飛行器,使無人機實現自主飛行和決策,以減輕操控人員的壓力。2016年11月,中國個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以67架飛機的數量打破了美國的紀錄。今年1月,美軍使用三架戰斗機在空中釋放了103架“山鶉”微型偵察無人機,可連續飛行半小時之久,能自主執行情報搜集和監控任務。但不到半年時間,這個紀錄再次被中國改寫。
“像智慧生物那樣自主決策”
中國電科智能無人系統專家趙彥杰表示,自1917年無人機作為一種新裝備問世以來,100年后的今天,智能無人集群再一次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顛覆性力量,以集群替代機動、數量提升能力、成本創造優勢的方式,重新定義著未來力量運用的形態。
“集群智能”一直被各國視作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未來智能無人系統的突破口。傅前哨表示,無人機集群真正要實用化,面對的問題不只是編隊飛行,還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像智慧生物那樣自主做出判斷和決策。例如無人機集群控制的基礎是協同態勢感知,它們配備有不同的傳感器,需要通過相互協同工作,實現信息共享,從而獲得更大的感知范圍和更高的精度。
在編隊飛行中,無人機集群還需要根據情況變換隊形,例如遇到障礙物時整個編隊的分離與重新融合,編隊成員增加或減少時的隊形調整,以及作戰目標改變、威脅環境變化等其他突發情況下的編隊重構等。當無人機集群面對高對抗性的戰場環境,它們還需要自主判斷如何以盡可能少的損失確保任務的完成率,使無人機集群在執行任務時的生存概率和作戰效能達到。
約翰迪爾玉米收獲機據介紹,大規模、低成本、多功能的無人機集群通過空中組網、自主控制、群智決策,可以應用于多種探測感知、應急通信等任務。傅前哨說,例如這類無人機集群實施對地攻擊時,就將對地面防空系統構成全新挑戰:個體目標太小難以跟蹤,即便擊落其中幾架,也無法整個機群的威脅。未來智能無人集群還將呈現系統智能化、網絡極大化、節點極小化、平臺多樣化、成本低廉化五大特點,并加速推進智能無人集群向裝備系列化、應用多樣化、覆蓋全域化快速發展。
意義就是面對防空水平不過硬的目標,可以讓大量無人機載彈攻擊,甚至自殺式攻擊,免責聲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會員自行發布或來自網絡信息采集,部分來自百度知道,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請自行鑒別,由此引起的一切責任自負,農機1688網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果信息涉及侵害商標、版權、專利、著作權等權利,請聯系客服刪除,郵箱:service@nongji16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