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農業保險制度不斷完善 加速織密保障網
“比如,對蘋果來說,冰雹是主要的災害,那么應當對冰雹多發地區的蘋果園適當提高保險費率,其他地區則適當調低;對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規模大、防災減災程度高、工作成本低的主體,提供費率較低的保險產品。”中國農科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峭說。
專家認為,農險要想上臺階,需政府部門、保險企業等多方協同發力。
“政府部門應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建立巨災分散機制,同時也要提升農險參保對象風險保障意識。”庹國柱說,此外,政府部門也應明確自身在農業保險領域的責任和權限,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尊重保險機構產品開發、精算定價等經營自主權,激發保險機構積極性,加快農業保險擴面、增質、提標。
對保險企業而言,則應加快創新步伐。“保險企業應加強科技、服務創新,開發出更加貼近農戶需求、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產品,不斷優化理賠程序,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劉明志說。
發揮風險管理功能,讓農業生產更
四川廣元市蒼溪縣歧坪鎮彭家梁村村民王天龍養了20多畝池塘的泥鰍,今年,他投保了水產養殖保險。
“這個保險有點新鮮。”王天龍說,以前認為農業保險只是災后進行理賠,而這次投保后,卻發現保險公司工作人員還主動進行“事前服務”。
“工作人員為我安裝了能遠程監測池塘水質的手機APP,我用手機就能隨時了解水質狀況指標,及時發現問題,還能自動投喂飼料,可方便了。”王天龍說,工作人員還經常幫助他學習了解科學養殖知識技能,避免因養殖方法不當造成損失,“這下子,我對提產增收更有信心!”
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農業保險機構加大對牦牛養殖戶防災減災幫扶力度,在牧草匱乏時,購買牧草贈予牧民;在極度嚴寒時,給牦牛穿上防寒“背心”,降低牦牛因饑、因寒死亡率。
“對標‘三農’發展需求,農業保險應進一步發揮好風險管理這一重要功能,不僅要做到災后及時賠付,更應關口前移,把單一保險賠付職能納入風險管理,實現‘保’與‘防’的一體化,助力農業生產提升水平。”劉明志說,“這既能幫助農民防災減災、提高收成,也有利于保險公司降低風險、提升可持續經營水平。”
此次《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保險機構與災害預報、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部門的合作機制。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保險機構應將一定比例的保費用于防災工作。業內人士認為,應通過費率杠桿提高參保者和經營者的防災、減災意識。
探索開展“農業保險+”,拓寬農民增收路
巴中市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養殖大戶集中托管代養的方式,養殖“青峪豬”超2.2萬頭。去年以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為巴山牧業提供了3880萬元融資支持,解決企業因資金不足無法擴大生產規模的困難。同時,人保財險巴中市分公司還為該企業提供1597萬元的風險保障,累計支付賠款16.4萬余元,有效降低巴山牧業產業鏈下游養殖戶風險。
據介紹,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圍繞農業產業的綜合金融服務需求,創新“農業保險+支農融資”模式。“自2017年開展試點以來,我們累計向包括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10億元,提供融資5.99億元。”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指導意見》鼓勵探索開展“農業保險+”,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近年來,類似的金融創新在各地層出不窮。
在寧夏中寧縣,平安產險積極拓展農險增值服務,通過“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對氣象、環境變化、作物長勢等關鍵指標進行監測和追溯,并在枸杞產品包裝上配備“放心碼”,消費者可通過“放心碼”了解枸杞成果周期,以及灌溉、施肥、修剪等農事信息。“這些信息有利于推動產品營銷推廣,幫助當地8000余名貧困戶增產增收。”平安產險有關負責人說。
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今年,“保險+期貨”的模式覆蓋全縣11個鄉鎮的40萬畝開割橡膠,甘蔗、棉花、玉米等農作物也采取這一模式,幫助農戶應對可能面臨的價格風險、收入風險等。
“下一步,應積極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通過農業保險的增信功能,提高農戶信用等級,進一步推動農業保險從單純的風險保障服務向綜合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轉變,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庹國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