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級文件聚焦農業: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11月26日,三份來自中央層面的文件均聚焦在農業問題上,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截至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6年聚焦“三農”工作,農業農村的發展問題自然成為了政策的關注重點。近年來,流轉模式的配套制度落實,合作社模式的清理與鼓勵措施、福利保障體系的進一步與城市體系整合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梳理。
在快速的發展中,作為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中國農村的土地面臨著多個變與不變的問題。
“兩不變,一穩定”
我國在今年1月1日實施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正式確立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制度,明確了土地經營權的相關登記制度,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訂立和解除相關制度規定。
在11月26日,再次提及了土地承包制度,《意見》再次強調保持農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前者是在土地權上的破舊立新、促進流轉,后者則是承包制度的一脈相承。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解釋稱,兩者的關系可以簡單地表述,穩定是為了更好地放活,放活是為了長久的穩定。只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了,才能確保“三權分置”得以確立,并且穩步實施。只有實行“三權分置”,放活土地經營權,承包關系才能保持長久穩定,土地才能夠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27日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如果說土地承包法的修改是把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維持“長久不變”,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那么這次《意見》主要就是針對這個“長久不變”的確切含義以及如何實施,提出了明確的內容。
《意見》明確了“兩不變,一穩定”,即是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集體土地;保持農戶承包地穩定。
我國的土地承包制度始于1978年,在往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政策仍然維持著農民與土地的承包關系穩定。然而在新的環境下,農民如何使用土地、經營土地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有接近6億的農村人口,其中進城務工的農民總量約為2.9億人,占比達到48.3%。
大量農業人口的流失也直接造成農業土地的閑置。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曾指出,2018年我國農村閑置的建設用地約4600萬畝,如果盤活70%用于農村產業發展,就可增加約3200萬畝用地供給;2018年,我國農村“四荒地”約3.5億畝,如果盤活20%,又可以增加7000萬畝建設用地。
加快完善土地流轉之所以成為一系列的政策安排,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財務總監王東認為,這是現代農業的趨勢。“土地流轉后形成一定規模才能機械化種植,提率;另一方面農民外出務工比例很高,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面臨無人種植的局面;再一個,單農戶種植收益太低,遠遠不能滿足生活需求。”他在27日如是告訴時代財經。
現代農業“入場”
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仍然保持了“大國小農”的特征,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中國農戶戶均耕地規模僅7.5畝,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不到日本和韓國的1/2。
然而,隨著農民工的進城、小規模農戶逐漸退場,規模化的現代農業是否能就此乘機入主流轉之后的土地?
在今年4月,經濟學家杜猛在接受采訪時談及,我國7.2%的農業GDP不足以養活40%的(農村)人口,農業生產還大量依靠人力勞動的模式,離現代化還很遠。
前瞻產業研究院更指出,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更加突出。
王東供職的天津農業產權交易所主要的工作便是響應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政策,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目前的現狀是農戶之間的線下自主流轉,成規模的在線上通過我們平臺流轉,主要采取的是委托流轉模式,即有意向流轉的農戶與村集體簽訂委托協議,由村集體以自己名義對外流轉。”
盡管現代化的新型農業是一個趨勢,但王東表示,流轉之后的土地用來發展新型農業的比例并不算大,土地用途一般還是用于種植、養殖,還有部分為設施農業、觀光農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顯示,中國耕地面積不足總量的10%,卻成功生產了全四分之一的糧食,然而伴隨著近年來耕地面積逐漸下降,農業的發展不能單靠產量取勝,而是需要轉向提升品質的道路。
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簡稱《規劃》),明確未來一段時期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發展目標?!兑巹潯分赋?,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更加大量的投入,例如冷鏈保鮮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農業的機械化等等。
據前瞻產業院統計,2018年上半年,中國涉農PE/VC投資金額共計97.05億元,投資項目數量共計56起,過半數的投資項目集中在食品制造和食品飲料領域,而智慧農業、農業數據和服務的投資只有5項。
就在《意見》出臺的同一日,另外兩份涉農的文件也同時出爐。其中,《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以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有效供給目標,推進農技推廣機構服務創新。
科技部數據顯示,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對此,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此外,李國祥指出,農民還可以利用社會化的服務來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但目前在市場上能夠提供這些專業化服務的公司在地方上仍處于一個發展較不均衡的狀態,農業科技也面臨著投入大、資金難度、勞動力的培訓等的挑戰。
在上述提及的《規劃》中亦指出,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仍要加強設施裝備和技術、數字農業以及農業人才的培養。
- 299312025第五屆中國(江西)農業機械及農業科技展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昌順利召開
- 26892久保田70-95馬力拖拉機電控功能簡介
- 13723關于變更2025第十三屆內蒙古春季農業機械博覽會會址的公告——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工業協會宣
- 132442025西南農機展:丘陵農機、糧油機械、畜牧機械與春耕農機團購節大集結!
- 13175聚焦現代農業!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農機展2月28日盛大舉行
- 12826關于推介2024年設施種植機械化生產主推模式的通知
- 12307湖南省關于進一步明確存量變型拖拉機年檢審相關事項的通知
- 12178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 12119拓展終端 開發渠道 | 500家農機企業5000家合作社300家經銷商的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