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農機合作社的經營之道
立冬后,雖說地里基本沒有了活計,但付瑞川卻沒閑下來,每天忙著保養合作社的致富法寶——大大小小的各式農機。
付瑞川,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付劉耀村富源農機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簡稱“富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從事農機服務14年,7年前,辦起合作社,種植小麥。最初,付瑞川就是圍著社員自有的300畝土地轉,現在經營規模已達8000畝,機械作業面積超5萬畝。
“過去,我們開著拖拉機在地里干活,地頭上站滿了人,農戶不放心自家的地。”付瑞川說,如今再下地,根本碰不到農戶,都是電話對接,“啥?對我們認可了唄。”
土地農機齊入股
付瑞黨,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莊稼漢,現在再也不用在地里操勞了。
“說實在的,當初還有點不習慣!”付瑞黨說,5年前,他以6畝土地折6股,加入付瑞川辦的合作社。作為社員,去年分得6350元。老付還在合作社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幫忙,每月收入1800元。不再彎腰種地,他說自己的腰桿都直了起來。
付華青,付劉耀村年輕農機手。幾年前,他花了23萬元,置下一臺大馬力拖拉機。可買來一年,也沒攬到幾個活兒。富源合作社剛一成立,他就找到付瑞川,倆人一拍即合,自家“大鐵牛”折了120股入了社。
“土地、農機、技術、資金等都可以折股入社。”付瑞川說,經營所得利潤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結合,去年,每股分紅140元。
按勞分配咋體現?付華青說,“俺開農機去打藥、割麥、旋耕,每畝工錢3元到6元不等,多勞多得。像我這樣的技術工,每畝地合作社還額外多給兩元的分紅點。俺和合作社利益緊密的很,比自己單干掙得多的多。”
托管服務增效益
最近幾日,合作社的農機維修工正在給聯合收割機做檢修。“每年4月底,我們的收麥隊就要趕赴四川,開始收麥,從四川一路往北,經河南回山東再到河北最后到吉林。”付瑞川說,“不管是托管還是出去收麥,都是規模化服務,種糧要增收,只能提升經營和服務的規模。”
付瑞川說,合作社現有各類農機84臺,聯合收割機16臺,大中型拖拉機18臺,配套農機具40臺,無人機等植保機械10臺,烘干庫房800平方米,作業涉及耕、種、植保、收獲、烘干、倉庫等服務。“農機這么多,光靠合作社自有土地,都掙不出吃的!”合作社開始對外提供土地托管服務。
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服務,既面對普通農戶,也面對種糧大戶和糧食合作社。可以全程托管,也可以菜單式托管,目前,合作社全程托管土地8000畝,每畝向農戶收取托管費390元。菜單式托管作業面積超過10萬畝次,平均每畝次作業費用40元。
今年,西王莊鎮趙莊村的種糧大戶趙傳恒就直接當起了“甩手掌柜”。“我把300畝地全程托管給了富源服務中心,服務費每畝地390元,這比自己種能省20%左右。收完小麥,他們還會負責用機械烘干,幫我賣。”趙傳恒說,托管以后最重要的是讓他省心地把錢賺了。而托管以前,一到夏收他就忙著四處找收割機。
集體收入用以購買合作社服務
富源農機合作社曾在當地破了幾個:2008年把土地統一起來規模經營;2011年,使用大型四驅拖拉機進行秸稈還田粉碎滅茬;2016年獨立承接萬畝以上項目,并成為率高標準完成的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實行兩套托管模式:對種糧大戶和外包村進行全托管;對小農戶進行半托管。
今年,西王莊鎮大辛村的村民在農忙季節就很“清閑”。原來,該村早已把土地整建制外包給了富源農機合作社,由該合作社進行規模化耕作,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的機械化生產。
“土地整建制外包后,將每家每戶手中的零散土地變成一個整體,便于實施大面積機械作業。村民們不用再為農業生產操心,不僅可以外出打工經商,而且合作社本身也能為留守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大辛村黨支部書記劉偉明介紹,村里拿出部分村集體收入用以購買服務,村民每畝地只需繳納100元即可。
“合作社一次給派出5輛收割機,村里2000多畝地,兩天就給收完了。”劉偉明說,今年村里的小麥平均畝產1200-1300斤,比去年多100斤左右。而產能的增加,得益于土地托管以后,富源農機合作社在耕種管理環節使用推廣的深耕深松、“一噴三防”等高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