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70年,山西農機演繹滄桑巨變

   2019-11-19 山西新聞網張云5780
核心提示:步犁、耩子、耙、木锨、木杈……這些傳統農具,隨著盂縣大賢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已漸漸成為村民記憶里的鄉愁。“原來兩個人一架犁,一天能耕二三畝地。

翼城縣益農合作社是全縣最早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探墑溝播技術的佼佼者。本報記者張云攝

 

步犁、耩子、耙、木锨、木杈……這些傳統農具,隨著盂縣大賢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已漸漸成為村民記憶里的鄉愁。“原來兩個人一架犁,一天能耕二三畝地。現在如果用旋耕機,一臺機子一天就能耕五六十畝。以前秋收,農時緊、農活重,常常是一家人需要忙上十天半個月。現在有了合作社可好了,今年秋收時坐在地頭看著農作物收回家。”對于農機化帶來的率村民楊林感觸頗深。11月12日,楊林在自家院子里一邊悠閑地曬太陽,一邊喝茶聊天。

 

回首過去,短短二三十年間我省農業機械化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秋收為例,從人工收割到小機械收割再到現在的大型聯合收割機,這是時代的記憶,也是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的見證。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主任王進仁介紹,“全省農機化在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講農民告別“面朝黃土”的歷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小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詩句,幾千年來農業勞動者“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以辛勤的勞動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增收奇跡。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當最古老的農業與潮的科技相遇,眾多前沿技術及應用成果,為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75歲的胡翠平是晉城市農機局原黨組書記。她說,“我出生在晉東南地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兒時起,看到我的前輩們種地一直沿用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的農耕習俗。每到農忙時節,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耕牛馬匹牲口運,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起早搭黑忙收割的人群。一個麥收或秋收季下來,少則十幾天,多則一月有余,累得是腰酸背痛、人困馬乏”。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三農”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出臺了一項又一項農機強農惠農政策,政策的支持使晉城市的各種農機裝備總量逐年增加,農機作業面積不斷提高,農機作業領域越來越寬。

 

胡翠平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改變了無數普通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態。我們聽到的是到處機聲隆隆,看到的是農業機械身影來回穿梭。隨著聯合收割機發出的陣陣轟鳴聲,一行行麥子、玉米、谷子一轉眼間就收割完畢。

 

如今每到夏、秋收獲時節,胡翠平還是習慣到鄉村田間去看一看。還編了幾句順口溜:彎腰弓背幾千年,輕松種田在今天。農業實現機械化,輕輕松松種莊稼。

 

看農業一步步變得更“聰明”

 

農用耕地流轉是這幾年農村出現的新名詞,可以說這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巨大調整。農業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生產又反逼農業機械化建設,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平臺。

 

“糧食要高產,必須主動推廣應用農機新機具、新技術。”這是翼城縣益農合作社理事長王述民常說的一句話。

 

在益農合作社記者看到,農機具161臺。其中,有目前進、科技發展最前沿的無人植保飛機7臺;90馬力以上拖拉機15臺,大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9臺,配套深松犁、免耕播種機、秸稈還田機等共130件。

 

2015年8月3日,一架四旋的無人機出現在翼城縣里砦鎮一片片綠油的玉米、林果田上空,在操作人員的遙控下,噴灑的濃濃水霧均勻地落在田里的葉面上,這是無人機在翼城首次噴灑作業。這一新技術讓更多的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無人植保機節藥節水是人工的30—50倍,這也堅定了王述民的信心,投資近10萬元購置了一臺八旋無人植保機。同時,聯合生產廠家共投入10臺無人植保機,承擔了全縣3萬畝的一噴三防作業任務,帶動全縣植保機械水平有力提升。

 

與此同時,組織合作社成員及附近村民利用農閑的時間開展免費技能培訓,而且還通過互聯網探索和實踐,徹底改變了過去依靠人力對農機作業進行粗略統計的狀況。從適應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廣種植新技術、新模式,到培育“新農民”,強化物質技術裝備支撐,到“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理念正悄然在王述民的心中一步步成為現實。

 

聽農機演繹七十年滄桑巨變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我省農業機械化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成功實現了由初級階段邁入中級階段的重要跨越,農業生產方式成功實現了由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采訪中,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主任王進仁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農機化從近乎一張白紙起步,由引進國外機具和改進舊式農具,到國內機具替代,加上省內自主研發推廣,全省農機種類日趨豐富,涵蓋了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可以概括為四個“歷史性跨越”:農機裝備持續增長,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機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農機化生產實現由單項作業為主向全程的歷史性跨越;農民逐步成為農機化發展主體,推動農機經營體制實現由“國營社營”向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的歷史性跨越;逐步建立完善農機化發展長效機制,實現農機化由行政推動為主向依法治機、依法行政的歷史性跨越。

 

王進仁主任說,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各級農機部門將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三大農業省級戰略、有機旱作農業以及滿足廣大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需要為目標,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動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力爭到2020年,小麥、玉米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630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7%,丘陵山區機械化率達到65%以上。設施農業、林果業、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左右。
 
 
標簽: 山西 農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