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能為農業做什么?從調節“蒜你狠”到全球估產
經過近40年的發展,監測領域已經拓展到農作物估產、農業災害、農業重點工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漁情漁汛、農村經濟發展等領域
10月5日2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高分十號衛星。
據介紹,該衛星的地面像元分辨率可達亞米級(空間分辨率小于1米),將在國土資源調查、土地確權、城市規劃、路網設計,以及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農業農村領域的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經過近40年的發展,監測領域已經拓展到農作物估產、農業災害、農業重點工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漁情漁汛、農村經濟發展等領域,衛星遙感技術已經成為農業農村領域重要的信息來源。
10月9日,為了解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的具體細節,新京報記者來到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采訪了劉佳研究員,她向記者介紹了衛星數據在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概況。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監測,天空地一體的數據采集
劉佳介紹說,“從目前的數據源來看,遙感監測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五層,一層是離地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衛星,主要進行大范圍、高頻次的定點觀測。第二層是離地500到1500千米的極軌衛星系列,也是當前最為主要遙感數據源,主要進行中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采集。第三層是離地500到2000米的有人機,主要進行甚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采集。第四層是離地50到500米的無人機,進行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采集。第五層是地面監測平臺,包括地面樣方、地下樣點的實際采集。”
“上個世紀,農業遙感應用主要采用國外數據源,在農作物估產領域開展應用,主要包括農作物面積、長勢、墑情、產量等內容,這也是衛星數據在農業行業應用的基礎項目,這個工作是持續性的監測工作”。
“進入20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在軌運行的各類衛星數量已達數百顆,再加上有人機、無人機、地面監測站等,針對農業行業應用,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產衛星數據為主的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監測系統”。
“特別是我國高分專項的實施,打破了多年來農業遙感業務運行系統中高分辨率遙感數據依賴外國衛星的局面。目前,在軌高分衛星數據已成為農業遙感的主要數據源之一,廣泛應用于農作物估產、農業資源調查、農業工程規劃與項目管理、農業災害監測與損失評估等領域中,為穩定糧食生產、疫情災害防控、發展鄉村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信息支持。特別是在冬小麥和北方水稻等作物種植面積監測、北方設施農業分布調查、水產養殖區域監測等業務工作中,高分衛星數據已全部取代國外同類數據”,劉佳說。
內蒙古玉米大豆面積監測。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農作物監測,包括生長情況環境變化等
不同層次的遙感設備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劉佳說,“比如無人機和有人機,都是采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但兩者也有區別,有人機影響更豐富,工作范圍也更大,無人機工作范圍較小,但能夠較地采集一個小區域內的信息。地面監測設備,則更注重于土壤溫度、濕度、酸堿度等方面的信息采集”。
除了光學監測和采集之外,雷達也是重要的信息來源,“雷達是全天候的,比如陰天、夜間等,普通的光學監測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但雷達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小,仍可以工作。此外,還有人工監測,就是人拿著設備到地頭采集信息,這也是一種信息源的補充”。
相對于傳統的人力觀測和采集,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更加和詳實,劉佳說,“首先是監測范圍更廣,通過衛星可以實現大面積同步觀測,如果用人力的話,僅僅是觀測同一種作物,要收集的數據,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是更新快,衛星在天上會定期拍照、采集數據,最快可以達到每十幾秒拍一張照片。但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采集都需要這么密集的更新,根據情況不同,一般10到40天更新一次 。第三是信息更豐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生長環境的變化等,都在觀測范圍內”。
內蒙古東四盟春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分布。受訪者供圖
- 299312025第五屆中國(江西)農業機械及農業科技展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昌順利召開
- 26892久保田70-95馬力拖拉機電控功能簡介
- 13723關于變更2025第十三屆內蒙古春季農業機械博覽會會址的公告——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工業協會宣
- 132442025西南農機展:丘陵農機、糧油機械、畜牧機械與春耕農機團購節大集結!
- 13175聚焦現代農業!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農機展2月28日盛大舉行
- 12826關于推介2024年設施種植機械化生產主推模式的通知
- 12307湖南省關于進一步明確存量變型拖拉機年檢審相關事項的通知
- 12178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 12119拓展終端 開發渠道 | 500家農機企業5000家合作社300家經銷商的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