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專家齊聚,問診農機化發展
四川在線消息(袁城霖記者張明海)“美國是1970年開始采用動力換擋技術,我國是2014年,落后44年。”9月28日,在由省農業農村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西華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四川農業博覽會現代農機裝備助推鄉村振興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拖拉機和收獲機兩種代表農業機械設計和制造水平的典型產品為例,與美國進行比較,直指我國農機裝備制造水平存在的差距。
當天,來自各地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共話農業發展的問題,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出謀劃策。
把脈:農機化發展主要矛盾在供給側
“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能夠養活134人,中國一個農業勞動力僅能養活6.6人。”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敏麗,直指中國農業發展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堪憂等現狀,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要求。
“農機化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司長李安寧說,供給側短板表現為“三多三少”,在機具方面,小馬力、中低端機具較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較少;在技術上,單項應用的農機技術較多,集成配套的農機化技術較少;在主體上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規模化、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呈現出供不足需、供不適需的窘境。”
農機與農藝結合不緊密也是眾多專家提及的問題。羅錫文以玉米種植為例,美國玉米種植行距為76公分,歐洲為75公分,而我國40公分、70公分等都有,“園藝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低,影響產能的充分發揮。
下藥:推進農機化需要系統謀劃
在楊敏麗看來,實現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是一套系統工程,需要轉變體制機制、發展方式,實現質量、效率、效益的升級。“包括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通過政策創新、機制創新等來激發發展動力。”
“需要全程同步推進。”羅錫文表示,主要從生產環節考慮,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全過程機械化。與此同時,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園藝作物、飼草料作物,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等,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等多維度的發展。
此外,在共性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基礎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藝4個方面盡早取得突破
李安寧認為,“實現農業機械化首先要保證供給側的高質量,具體而言包括要高質量的農機產品與服務、宜機化的高標準農田、宜機化的品種與種養方式、高素質實用人才、適度的土地經營管理模式。
“將適應機械化作業作為農田基本建設的重要目標。”他說,重點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推進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實現“以機適地”到“以地適機”的轉變。
- 299312025第五屆中國(江西)農業機械及農業科技展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昌順利召開
- 26892久保田70-95馬力拖拉機電控功能簡介
- 13723關于變更2025第十三屆內蒙古春季農業機械博覽會會址的公告——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工業協會宣
- 132442025西南農機展:丘陵農機、糧油機械、畜牧機械與春耕農機團購節大集結!
- 13175聚焦現代農業!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農機展2月28日盛大舉行
- 12826關于推介2024年設施種植機械化生產主推模式的通知
- 12307湖南省關于進一步明確存量變型拖拉機年檢審相關事項的通知
- 12178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 12119拓展終端 開發渠道 | 500家農機企業5000家合作社300家經銷商的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