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學生研發智能播種機,院士點贊!
7月中旬至8月下旬正值“春小麥”收獲的時節。前不久,在江蘇泰州紅旗農場里出現了一群人忙碌的身影,檢查收割機、記錄麥情……在一望無際的麥田前,4名來自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滿懷欣喜與期待,因為眼前的這100多畝小麥正是由他們研發的智能農機播種的,如今,是檢驗成果的時刻了。
幫助農戶增產10%
這款智能農機將沖擊國賽
“增產10%,凈收入約增加1.4萬元!”經過一上午4個多小時的收割,20多畝田地結束收麥,統計的結果令王首驛和他的隊友無比振奮,“對比往年同期的小麥收獲成果,每畝小麥的出苗率提高了近15%。”
面對“北斗導航雙軸深耕勻混智能化貼地播種復式作業機”的播種效果,農戶們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雖然尚沒有正式面向市場推廣,但泰州紅旗農場已使用這款“樣品”。
也是這款農機,在今年5月的江蘇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大放異彩,獲科技發明制作A類特等獎,并獲國賽資格。
為準備10月國賽,揚大機械工程學院的王首驛、郭笑、韓連杰、袁天怡放棄暑假,不斷打磨完善作品。“大家在備賽、參賽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對于農機專業也有了新的認識。做參賽模型并非易事,要考慮的東西很多,除了比例縮放,還有各零件配合、傳動機構簡化、標準件選擇等。”王首驛說。
智能農機“智慧”在哪?
“一機多用”,實現增收
市面上已有多種農業機具,為什么還要費心思再研發一款?“現有的大多機器都是‘術業專攻’,所解決的只針對播種環節的某一單向問題,我們想做的是多管齊下的智能農機。”王首驛介紹,這款智能農機能一次性完成施基肥、旋耕滅茬、平整鎮壓、開種溝、播種、施種肥、覆土鎮壓、開排水溝、化學除草等9道工序。
設計、制作、修改……去年寒假起,在揚州大學教授張瑞宏的帶領下,王首驛和其他三位同學開始了漫長的“一機多用”試驗之路。“集多功能于一身,不僅節約了購機成本,根據我們實驗情況來看,也實現了增收。”王首驛說。
這款智能農機同樣也獲得了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在多次了解這款智能農機設計圖紙與模型后曾說,該研究團隊采用的創新設計實現了小麥播種的精細、作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研發過程不易
繪上百張圖紙、記千種數據
長期實踐調研、不斷繪制圖紙、連夜制作模型、聯系工廠加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王首驛和他的團隊終于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軸深耕勻混智能化貼地播種復式作業機。這款集顏值和實力于一體的機具,蘊含著王首驛和他的小伙伴們的智慧和汗水。
上百張實驗圖紙、近千種的實驗數據,大家有時經常忙到忘記吃飯,等到發覺該吃飯了,卻發現食堂已經關門了。“有段時間,我一直在畫圖,不斷地修改模型,甚至做夢都夢見自己在畫三維圖。”王首驛靦腆地說。
高溫天堅守“陣地”做模型,農田調研求“真知”。這段時間實驗室空調壞了,隊員每天大汗淋漓地拼裝模型、畫三維圖。為了調研農機在田地里的工作情況,這群大學生頂著烈日深入田間地頭,皮膚被曬得通紅,盡管如此,他們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每天以十二分的緊迫感,完成并做好當天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張教授教給我們的成功秘訣。”隊員郭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