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國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下)
“打綠色牌,種富硒米,如今不顧市場埋頭種地不行啦!”稻花香里說豐年,廣西柳江雙優大米合作社理事長韋艷艷講起了種糧新門道,標準化種地,精細化包裝,讓這里的富硒大米成了超市俏銷品,也成了農民致富新產業。
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這是我們正在破解的結構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農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供給跟上來,現代農業快起來,新動能強起來,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邁向糧食產業強國。
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業經濟實現總產值3.1萬億元,增幅超過6%,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保障體系,讓我們牢牢端穩了“飯碗”,為應對國際復雜環境和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田間連車間,產業鏈帶動優糧優價
發力供給側,糧食產業短板加快補齊。
“訂單在手,賣糧不愁!”河北南和縣宋臺村種糧大戶要立強底氣十足。今年夏收,他種的700畝優質小麥全走了訂單,一斤比普通小麥貴出一毛多錢。“別小看這一毛多錢,算大賬,70萬斤麥子多掙了十來萬元。”
要立強的底氣,來自農業全產業鏈——加入合作社,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與金沙河面業公司簽了訂單,收購價托底。“市場缺啥咱種啥,大家綁在一條鏈上,農民種上了放心田。”老要坦言。
調優體系,著力建鏈、補鏈、強鏈。財政支持、稅費減免、金融發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00萬家,1億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形成糧食產業“新雁陣”,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緊密聯結,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目前,10省份認定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近1000個,通過契約合作、入股分紅等方式聯農富農。“有租金、有薪金、有分紅,這樣種糧有賺頭。”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北官地村農民董偏頭算細賬:12畝土地入股,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去年純掙了2萬元。
深化改革,讓糧價逐步回歸市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托市價”變成了“托底價”,“今年托市收購量大幅減少,市場化購銷發揮主導作用,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糧優價機制換來好結構。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稻谷、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面積快速增加,今年夏糧中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河南,優質專用小麥面積三年翻了一番,今年達到了1204萬畝。
“夯實糧食生產產業基礎,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產能集聚,完善糧食產業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