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之最:一粒小麥的重量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尤其是農業生產,在多個領域創造了之最,不但養活了本國的近14億人口,切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為穩定經濟,豐富各國人民的餐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貿易發展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坐標:東經116度,北緯33度
河南省永城市侯嶺鄉張井村:強筋優質小麥單產新紀錄誕生
6月5日,中原大地,驕陽似火。2019年強筋優質小麥“豐德存麥5號”實打驗收會在張井村的麥田里舉行。河南是我國大小麥主產省,產量占的四分之一以上。經過專家現場稱重并扣除水分雜質,“豐德存麥5號”一舉創下我國強筋優質小麥大面積單產新紀錄,可謂優質與高產兼得。
坐標:東經116度,北緯35度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仲南村:無人駕駛收割機首次亮相
一輛紅白相間的無人駕駛收割機在嘉祥縣的麥田里忙碌作業。如今的麥收時節,可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以無人駕駛收割機為代表的黑科技今年首次在亮相。吞進沉甸甸的麥穗,吐出金燦燦的麥粒,視頻被上傳到網上,外國網友直呼“絕妙”。操作者只需要設定好割幅、耕作面積等參數,機器就能自動規劃路徑并作業,行距誤差不超過4厘米,損失率不超過1.5%。
雷沃重工公司副總經理李金良說:“農機的整個全程機械化都實現了無人化,耕種管收全環節實現了無人化,今年夏天就是一個‘無人農機時代’的開始,將極大推動中國農機產業的升級。”
坐標:東經118度,北緯36度
河北省辛集市新壘頭鎮馬蘭村:節水小麥托起“漏斗”上的大糧倉
都說“小麥的一生需要三場雨”,但在極度缺水的河北,由于地下水超采,形成了大規模的地下水“漏斗區”,如果降水量不足,小麥很難獲得好收成。馬蘭農場和多個科研院所技術合作,不斷培育節水小麥新品種。十年間,從這里走向的麥種累計突破7億斤,總節水35億立方,相當于兩個半白洋淀的蓄水量。
河北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何明琪介紹,這個品種抗旱性非常好,可以免澆凍水,春季可以少澆一水。所以小麥一個生長季節可以節約兩水,也就是每畝地節約80-100立方,如果大面積應用,節水效果非常明顯。
“誰來養活中國?”上世紀90年代,曾有西方經濟學家如此發問,理由是根據美國工業化的農業模型,到2030年中國巨大的糧食需求將給全球糧食生產帶來沖擊,造成性的經濟崩潰。
可他錯了。今天,看到了中國的回答——從農村起步的改革開放,40年來使中國糧食產量持續快速增長,不僅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民營養狀況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中國還通過農業對外合作,輸出農業技術,促進了非洲等第三和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緩解了它們的糧食壓力。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揚州大學教授郭文善說:“我們的小麥經歷了從低產到中高產的過渡。我們通過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術的改進、生產條件的改善,實現了小麥產量穩步提高。最近幾年我們的總產量基本是穩定的,生產量可以滿足我們的消費。”
今天,中國一年小麥產量1.2億噸,位居,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進口量不到4%。1粒小麥的重量只有0.025-0.04克,但1.2億噸小麥托起的是中國的糧食和民族自信,更成為糧價的穩定器。
郭文善說:“中國是一個小麥消費大國,我們的消費量占小麥消費量比重超過16%。如果我們過度依賴他國小麥,在角度方面會有很大的問題。當我們進口量大的時候,國際小麥價格就會大幅上漲,那些貧窮也會因此受害;而當國際上小麥供應不足的時候,各國會采取保護措施,有錢也買不到小麥。必須保證口糧的,滿足我們自己的小麥供應就是對的很大貢獻。”
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站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閆里鄉閆里村的麥田旁對外宣告,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農業穩定、糧食,經濟社會發展就有了基礎支撐,應對國際上的風險和挑戰,中國就有底氣。
韓長賦表示:“夏糧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利于保供給、穩物價、惠民生、增信心。我們有近14億人,還是那句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