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新問題:農民培訓多亂雜 “優質種子”滿天飛
目前,各地的春耕已拉開大幕。近年來,農業生產不斷涌現出新觀念、新方向和新技術,有力促進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但記者近期在湖南采訪發現,與“三新”相對應的是,備耕中出現了農民培訓、產業規劃等方面的新問題:培訓課程多亂雜,培訓內容不能完全滿足農民需求;優質品種滿天飛,一些種子企業將過去的品種稍微做點改良,換個名頭繼續推廣等。
培訓內容多亂雜學得多卻學不好
跟過去主要準備種子和化肥等農資不同,如今的備耕,農民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學習農業新知識上。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多個政府部門參與農民培訓,內容也更豐富實用。但也存在農民需求不能完全被滿足、培訓課程多亂雜、主體各自為戰等現象。
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民對培訓的需求,主要有兩點未能得到滿足。一是異地實踐性培訓不夠。湖南省農廣校副校長喻宗希介紹,根據他們的調查,異地實踐交流是目前最受農民歡迎的模式,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也已啟動“千名農民境外培訓計劃”的三年行動方案。“但別說境外培訓,對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縣外、市外的交流參觀都還沒常態化。”喻宗希說。沅江市青年農民周波已是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這兩年參加的異地實踐培訓還是讓他受益頗豐。他說:“在土地流轉、農產品加工方面,到實地參觀交流的收獲是單純看書上課比不了的。”
二是觀念性、政策講解類培訓偏少。44歲的益陽市赫山區種糧大戶賀學文種糧已經十多年,他告訴記者,自己種田是把好手,在品牌建設、土地流轉和生態經營等方面卻很外行,而這樣的培訓機會還太少。
“除了知道該得多少補貼,其它基本不曉得”。這是目前很多農民對于農業政策了解的現狀。記者在湖南某市就業管理局的一張培訓目錄上看到,盡管與農林漁牧相關的課程有20多個,但幾乎全是生產技能培訓。當地農業局科教處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基層農業部門都有自己的專家團隊,但主要是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服務,政策解讀方面確實跟不上。有的政策涉及水利、國土,光靠農業部門一家也說不清楚。”
“現在只學習技術不一定能脫貧或致富,不斷更新觀念、緊跟市場、及時掌握相關政策也非常重要。”懷化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鄧安生表示,很多農民如今已是“技能達人”,但卻算不上“觀念達人”。
此外,目前培訓課程多亂雜、主體各自為戰的現象也較為普遍。
首先是培訓“一鍋燉”現象突出。“上午養牛,下午養豬,第二天養蝦養兔,第三天又是農村電商。”洞庭湖區一位農民曾參加過這樣一次培訓:把不同需求的上百人集中起來上了十多天課,原本想把大家都照顧到,結果人人都喊“吃不飽”。他說,自己參加的不少培訓都是這種“一鍋燉”,最希望的還是能就一門課程集中深入學習一段時間,把一門技術摸透摸熟。
其次,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周波告訴記者,有的培訓外包給第三方機構,講得天花亂墜不切實際。“有一次講美國農業,說有的農場主一年能賺好幾億。我一個年輕人聽了都覺得不符合國情,但一些五六十歲的老農民竟然還聽得津津有味。”周波直言,這樣的培訓會給農民錯誤引導。
再次,自上而下“派指標”,為了培訓而培訓。一位熟悉農民培訓的專家介紹,有一些主體搞培訓,是將指標層層下達,再由基層農技站聯系村里推薦學員。基層就會推薦像村支書、種養大戶和產業帶頭人這樣的“精英人群”參加,結果造成培訓重復、“熟臉兒”扎堆。湖南省一位村支書介紹,有一次上面給村里50個培訓指標,卻要求必須全部來自貧困家庭。村里根本沒這么多貧困戶,后來經過層層爭取,好不容易才取消了這個限制條件。
最后,培訓主體互不溝通、各開各課。“其實很多部門都有自己的資源庫,哪類農民需要哪種培訓在這些庫里都有記錄,但庫與庫之間不共享不交流,不僅造成大量培訓重復、資源浪費,也讓培訓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專家介紹,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某種程度上也與開展一次培訓能獲得按人頭計算的相關經費有關。
針對上述現象,喻宗希建議,應指定一個或幾個部門牽頭整合培訓資源,科學規劃培訓課程。改變目前自上而下派指標的方式,形成便利清晰的報名路徑,讓農民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真正參與到自己想要的培訓中。
要分層分級并提供優惠政策。是建立涵蓋初中高不同級別、針對不同領域農民需求的培訓體系。除加強培訓基地和師資力量建設外,應為參加培訓的農民提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證書,并為農民提供與之對應的優惠政策。
充分發揮企業力量。目前,一些涉農企業已將開展培訓看作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比如湖南農業集團下屬的高垅航空植保科技公司,在去年和今年春耕期間就已培訓“飛防手”超過2000人。湖南省農機局科教處處長齊志剛建議,充分挖掘涉農企業的培訓潛力,并將行業協會、政府、高校和企業的資源平臺有機整合,建立及時的培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