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任則莊:不忘初心,為農機化事業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做鄉村振興戰略馬前卒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是如煙往事,成為記憶。
我的故鄉在豫西農村,地處丘陵的家鄉十年九旱.孩提時期面對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鄉親們祖祖輩輩終日辛勤勞作、快樂收獲。我能想到的對農業生產貢獻的莫過于犁鏵和耕牛。
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慢慢地認識了學校的圍墻上用白灰刷寫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十二個大字,后來才知道那是人民毛主席在一九五九年提出的論斷。
高中時期,我曾以“我學會了犁地”為題作文,被語文老師作為作文在課堂上點評、表揚。那是在暑假中親自實踐過后的有感而發,我為自己掌握了一項農業生產的技能而自豪。從此在我的心靈上打下“農業機械化”的烙印并成為永恒的記憶!高中畢業后,由于十年浩劫的原因,無奈回鄉務農。
是人生財富,珍藏一生。
歷史的力量就是這樣神奇:它常常以排山倒海之力改變社會,讓人無可奈何;又常常以氣吞山河之勢帶來驚喜,讓人措手不及......。
一九七七年的初冬,久違了多年的高考在我們將信將疑、似幻非幻中發生了!因為那是曠世奇聞:無數青年在風華正茂的人生歲月失去了深造的機會;因為那是噩夢初醒:歷盡心靈煎熬的熱血青年終于看到了長夜的曙光;因為那是梅花報春:一顆顆終日期盼、幾乎絕望了的心得以復蘇......。縱然時過境遷,可那時刻、那場面、那心情,帶來的震撼至今讓人柔腸寸斷、刻骨銘心。不僅似春雷乍響的恢復高考,打破了十年教育的荒唐,而且也領航了的改革之旅。
有幸的是我的大學夢如愿以償,按我所填報的志愿被錄取到洛陽農業機械學院(現河南科技大學)農業機械專業,成為村里恢復高考后個大學生,鄉親們也感到榮耀。當我告別鄉親入學時,家鄉仍然山河依舊。
是身心磨礪,風雨滄桑。
進入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的殿堂,猶如倘佯在知識的海洋。為了追回失去的光陰,白天教室里的孜孜不倦,夜晚熄燈后路燈下的如饑似渴,隨處可見被公認為學習異常用功的首屆大學生——我們的身影。所思所想都是扎扎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回報祖國的真實本領。
就在我們入學當年的冬季,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改革開放。這無疑給箭在弦上、彈在膛中的我們以無窮無盡的動力。正值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時,我走上了大學畢業后的工作崗位——原農業機械部所屬的農具廠,后又輾轉回到了家鄉的農業機械廠。
在自己的專業技術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不懈追求,設計和制造出機引犁、脫粒機、制粉機、粉碎機等多種農機產品,為降低農業勞動強度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盡了綿薄之力。
當然我也收獲了許多:被組織上任命為工廠的總工程師;先后被命名為“縣級新長征突擊手”“縣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市級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還被縣級人大任命為“人民陪審員”。......走過了冬夏,走過了春秋,在開發和推廣農機產品的道路上,我問心無愧,也無怨無悔。
是畢生理想,發人深思。
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雷激蕩、日新月異,祖國廣袤的大地滄海桑田、氣象萬千。如今,神州大地上馬放南山、牛入北欄;鋤頭犁鏵進了博物館,農民雙手握起方向盤;活躍在希望田野上的各類農機產品隨處可見。
但農機仍以小型為主。由于作業范圍和功能有限,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勞動效率并不樂觀。雖然我國農機化的水平正在提高,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農機化水平很不平衡,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由于受傳統農耕方式的影響,加上農民機械化意識不高,因此人們對高科技設備的接受能力有限。另外,我國對農機化宣傳力度弱,因此接觸和了解機械化農業設備機會少。
四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十月,在北京舉辦了十二國農機展覽會,這是建國后首次舉辦大型國際農機展覽會,為國人打開了一扇現代農業的窗口。
四十年后的今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其中就包括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鄉村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發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人才振興隊伍。
新時代的進軍號角已經吹響,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不禁油然而生。
如今歲月悠悠,年歲有加。然而,雙鬢染霜又何妨!時光流逝,衰微只及肌膚;激情拋卻,頹廢方至靈魂。歷史機遇又一次再現了。振興鄉村,時不我待。
毋容置疑,農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農機化取得了巨大進展。可農機化的水平總體上還處于較低的階段,農機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國農機化的實現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目前農機化服務不適應“加快農機化”的需要,建議農機化部門可以出臺政策,鼓勵人們多渠道補充、完善農機化服務組織的薄弱環節。
盡管如此,“不忘初心,為農機化事業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做鄉村振興戰略馬前卒”是我的選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帶著專業知識、帶著感情回家鄉農村。
我曾有三次參加人民公社駐隊工作組的經歷,深知在民間蘊藏著無限的聰明和智慧。若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所掌握的實踐經驗,給予鄉親們在農機的設計、制造、使用、信息等方面咨詢服務和加以引導,為建設美麗鄉村獻上一點余熱,或許也就可以像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樣: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組委會點評:
作者出生在農村,四十年前成為農機專業的大學生,之后一直從事農業機械的設計、制造、推廣工作;四十年后,邁進新時代,作者重返家鄉農村,繼續農機信息的咨詢服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余熱。作者四十年的親身經歷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代表了農機人的精神風貌的一個側面,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