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行業:走得慢一點,要有點情懷
今年我國農機工業運行情況不容樂觀,無論與去年同期還是與上半年情況相比,從行業整體形勢到企業自身經營情況都更加惡劣,對未來6個月的預期也更加悲觀。原因有很多,有經濟環境的原因,從國內來看,中國目前處于經濟周期的相對平緩期,且正在實行去杠桿的政策;從國際來看,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國際市場形勢日趨惡化。但中國農機工業自身的因素亦不可忽視,那就是大家都一窩蜂地低配置、低成本進入市場,產品抄襲嚴重,低價惡性競爭。按說中國具有龐大的農機市場,中國農機工業已經快速發展了幾十年,2017年農機工業12個子行業2429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亦達4291.35億元,已經具備相當的條件來集約型發展。但現實并非如此,農機工業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停留在組裝工業的水平上。事實證明,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并不一定是并行的,盲目追求發展速度,一定是希望走捷徑,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來思考產品究竟該怎么研發,最終只能做別人零部件的組裝廠,嚴格說來就是別人零部件的二道販子。
但是走發展質量之路亦顯然并不平坦,否則中國農機工業不會舍平坦之路而不走。質量之路在起初一定是慢速的,不能很快體現在規模上,這使得其績效短期之內不顯著,但是它卻是未來高速發展、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前提。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亦是中國諸產業發展的縮影,因為目前農機工業的現狀并非農機工業所特有,而是中國一些產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說穿了,就是聯想發展的“貿工技”還是“技工貿”之爭所代表的兩條路線之后果。
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純粹市場本身并不能有效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權衡,市場從業者在市場的競爭之外,還要有點家國情懷,要有點為社會做有意義事情的情懷。中國目前發展比較好的企業,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其企業大多有軍人背景或民族情懷,從華為到龍芯均是如此,這值得我們反思。利潤只是經營績效的指標之一而不是全部。從企業角度來衡量是如此,從產業的角度來衡量更是如此。除了追求逐利之外,長遠的產業視角和規劃亦不可或缺,而中國當前對此缺乏深刻的認識,亦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
中國農機工業發展的困境不完全是壞事,問題在于我們能否從中汲取幾十年來發展的教訓。速度不是,可以發展的慢一點,但要走得穩一點,要有做民族產業的情懷,而不是做倒手賺錢的二道販子。這才是中國農機工業發展的根本之道,亦是中國諸產業發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