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標準化糧食賣得俏
九月的黑龍江墾區,放眼望去,沃野千里。沉甸甸的稻穗金光閃閃,人們笑逐顏開,喜上眉梢,又逢豐收年。“轟轟轟轟……”9月16日,在馬達的轟鳴聲中,北大荒股份友誼分公司興林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葛春江家種植的450畝蟹稻田已收獲過半。在收獲現場,三臺沃德收割機同時運行,來回穿梭。隨著收割機齒輪的轉動,切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葛春江喜滋滋地說:“在此之前,這片綠色生態有機蟹稻米就已經被大連廣大興盛食品有限公司全部收購,產量達到了500公斤/畝,效益在1.5萬元/畝左右,共投放1300公斤(20萬只)蟹苗,真正做到了一地兩用,稻蟹雙贏。”
北大荒股份友誼分公司連續8年生產糧豆超10億公斤,連續獲得“糧食生產先進單位”“農機標準化示范地”等榮譽。水稻萬畝示范片單產達到854公斤/畝,玉米單產達957公斤/畝。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從整地、育苗、播種、管理到收獲等各環節,都達到了領先水平。播種、插秧只需7至10天,糧食收獲作業10至15天完成,秋整地、起壟作業15至20天即可全部完成。
今年,友誼分公司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50余萬畝,其中水稻92萬畝,玉米45.5萬畝,大豆10萬畝。從整地到育苗、播種、秋收,都嚴格實施標準化作業,有效保證了農作物的高產量和高品質。同時以綠色、生態為發展方向,鼓勵、引導種植戶進行有機、綠色種植,形成了“企業+基地+種植戶”的發展新模式。分公司還重點推廣適合友誼區域特色的農產品。
今年通過合作社、互聯網和慕名而來的客商,實現各類作物訂單種植60余萬畝。訂單農業不僅讓種植戶種糧更踏實,企業也有質量保障、價格穩定、供應持續等特點,成為種植戶致富增收的新引擎。由傳統的賣水稻、賣大米轉向賣優質米、品牌米,了市場,為向中高端市場進軍開了個好頭。
充分利用獨特自然資源,建立了綠色有機水稻、大豆、玉米等糧食基地,推廣綠色防治技術,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在落實農業“三減”行動上,始終圍繞產出、產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思路,積極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聯合開展了450余畝的“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
全力推進無公害食品種植體系、綠色食品種植體系、有機食品種植體系三大體系建設。目前全公司綠色有機種植面積認證13萬畝,無公害環境監測累計面積145萬畝。并以合作社為載體,推行差異化生產。中早熟玉米品種德美亞3號占播種面積的70%以上,目前已進入收獲階段,在田間地頭就已全部銷售變現。鴨稻、蟹稻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通過集成技術,做到政策扶持與技術結合、科研與推廣結合、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以培育利潤中心為重點,充分利用產業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的帶動,加快資源整合,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的規模化經營,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農業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