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廠”成農業產業化新風向
既是“農民”,又是“工人”,這是怎樣一種身份?在四川花茂村,這里擁有800多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400多畝脆紅李基地、60畝草莓采摘基地等等,加起來共有20多項產業。這里的村民不僅是農民,也是“農業工廠”的工人。
農業工廠,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廠化農業。它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方式,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在四川花茂村,這里擁有800多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400多畝脆紅李基地、60畝草莓采摘基地等,加起來共有20多項產業。這里的村民不僅是農民,也是“農業工廠”的工人。
花茂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彭龍芬堅信,要脫貧,必須走產業發展的路子。而這條路,必然是通過有技術、有資金的人引領而“走出去”的。
彭龍芬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如果是露天種植,它的經濟效益在2000元至3000元一年。但如果換成大棚種植,經濟效益可以達到15000元一年,這個效益將足足翻5倍。
但是,恒溫的大棚要實現全年利用,并且順利銷售種植的蔬菜,單靠農戶的力量并不夠。“需要流轉村民的土地,讓有技術有資金的人大規模開發。”有這樣的理念,村里陸陸續續開發了800余畝大棚蔬菜,打包的成品蔬菜遠銷廣州、上海、山東等地。
如今,工廠化農業有了迅速發展,現已應用于蔬菜、花卉、養豬、養禽、養魚、乃至多年生果樹栽培等許多領域,并達到率、高產值、益。“農業工廠”也成了農業產業化的新風向,讓村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也為產業脫貧開辟了新路子。那么,發展“農業工廠”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在這里給您幾個小建議。
首先,農業工廠的經營者是本地人(本村的人)。一方面是因為本地人對當地環境和各方面情況更為熟悉;另一方面,本地人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讓農業工廠的推行更加順利。
其次,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或者爭取村里有名望的人的協助。這樣可以讓農業工廠輻射到更多的村民,聚沙成塔,形成更好的發展效應。
還有,工人要多召集本村的農民。擁有了本地的創業者,當地的政府支持之外,在雇人方面,要多聘請本村或本地的農民,讓他們參與生產一線,并且要把利益關系談好。
最后,農業工廠的關鍵是產業化。單純的種植或養殖在村子里不但很容易被人搶生意,還很難擺脫被模仿的命運。
因此,產業化才是農業工廠的方向,創業者需要利用產業化思維打動整個產業鏈和資源,突出差異化,形成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