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韓俊: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為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我國對自美進口的部分農產品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反制措施。這些措施對中美兩國相關產業影響如何?今后中國農業對外開放政策的方向是否將有所調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日前接受記者采訪,就中美貿易摩擦中的農產品焦點問題作了詳盡回應。
中方已對近九成自美進口農產品加稅
據韓俊介紹,目前為止我國公布了兩批對自美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清單。
批是6月15日中方發布公告對美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共涉及517項農產品,主要包括大豆、谷物、棉花、肉類、水產品、乳制品、水果、堅果、威士忌酒和煙草等,自7月6日起開始實施征稅。
第二批對美征稅清單商品涉及387項農產品,主要包括生皮、植物油、蔬菜、咖啡、可可制品等,涵蓋絕大多數批未征稅的農產品。
韓俊表示,中方不愿與美方打貿易戰,但面對美方所做所為,中方不得不出臺必要的反制措施。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在廣泛聽取意見、認真評估影響后提出的,是理性和克制的。對中方而言,由于進口來源多元、進口市場廣泛,對自美進口農產品加征關稅的影響非常有限。今后有關部門將對反制措施效果進行評估,力爭把反制措施對國內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
美國農民或將失去中國市場
“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影響,美國農業受到沖擊是可以預見的。”韓俊說,“盡管美國白宮和農業部宣布將實施12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計劃,但美國農民將可能失去幾十年努力開拓的中國市場。”
大豆是中美農產品貿易最重要的產品。如無貿易摩擦,2018年度美對我大豆出口量將在3000萬噸以上。而自7月6日我對美大豆加征25%關稅后,企業已基本不再采購美國大豆。10月起美國大豆將陸續上市,加征關稅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美國大豆將面臨價格下跌、出口壓力增大、出口周期拉長等問題。
7月19日,美國眾議院舉行的聽證會已反映出美國農業各界人士對失去市場份額的擔憂。美國大豆、谷物、乳品、肉類、水產品、水果和堅果等行業組織在華經營多年才獲得如今的市場份額。中國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如果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其他競爭對手將占據美國失去的市場份額。
巴西農業部長馬吉日前已表示,巴西有能力將大豆種植面積翻倍。韓俊對此表示,如果中美爆發貿易戰,很多有意愿、也完全有能力取代美國在華農產品市場份額。如果其他成為中國可靠的供應商,美國將很難重新獲得市場。這正是美國農業界最擔心的。
中國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缺口
反制措施導致的大豆進口缺口,是否會對我國食用油和畜禽養殖產業產生較大影響?韓俊表示,我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減少的缺口。
韓俊說,我國對食用油和蛋白飼料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土地資源有限,很難在保證小麥、水稻等主糧產品基本自給的同時,還能保障大豆等其他土地密集型產品的有效供給。目前國內大豆的產需缺口為9000多萬噸,需要依靠國際市場補充。美國是大大豆生產國,產量在1億噸左右,但其國內消費量有限,一半左右依賴出口國際市場。
2017年我國飼料消耗1.05億噸蛋白類原料中,豆粕占7230萬噸。中國對美采取反制措施,自美大豆進口會大幅度下降。為防止產生聯動效應,增加國內食品價格上漲壓力,有關部門進行了周密充分的準備。
如:積極拓展大豆進口來源;通過調整飼料配方減少豆粕用量,應用配制新技術降低蛋白類原料需求,并增加其他油籽和粕類進口,彌補豆粕缺口;加大其他食用植物油供給力度;完善大豆扶持政策,提高國產大豆綜合生產能力等。
韓俊表示,美方置雙方已達成的共識于不顧,不斷升級貿易摩擦,我們堅決反對。事實上,中美兩國農業資源稟賦不同,農產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是上的農產品進口國,美國是上的農產品出口國,中美雙方加強農產品貿易合作有利于促進兩國農業發展。
中國將積極穩妥有序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韓俊說,積極擴大農產品進口,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的基本政策。
中國農業貿易體量巨大,已成為全球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農產品,中國都是全球買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有效緩解了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保障了國內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
“今后,該出口的要盡力出口,該進口的要主動進口,這是我們明確的政策導向。”他說。
韓俊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需要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加快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對外開放是符合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正確選擇。中國將積極、穩妥、有序擴大農業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