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抉擇”啟示錄——看農機企業發展中的兩難抉擇
正值暑期檔,不論是微博還是朋友圈,都已經被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作為近年來難得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首映票房破三億,大V推薦率,豆瓣評分高達9.0。于是,恰逢休息日,小編就去影院觀看了這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海報
海報中每個人都笑著,最后卻讓你哭出來
即便是帶著這份高預期去看的電影,結果卻并沒有讓人失望。《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陸勇”案改編。2002年,電影原型陸勇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在花費近60萬元服用了兩年藥格列衛后,他改用了價格僅為專利藥1/20的印度仿制藥。隨后,陸勇將印度仿制藥又推薦給其他病友,還幫忙代購。
當時,印度生產的格列衛并未得到藥監部門的審批,2014年陸勇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在首都機場被捕,在看守所里被關了135天。最終因為1002名深深感激陸勇的癌癥患者聯名為陸勇求情,檢方宣布不予起訴。
電影中隱含的那些抉擇
電影對陸勇案進行了藝術化改編,主角程勇自己不是病患,一開始程勇非法代購格列寧的原因就是為了利益。因此,在得知警察開始查假藥案,自己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的時候他會選擇退縮。直至呂受益的死亡,擺在程勇面前的又是一條兩難的路。一條是繼續開著自己的紡織廠,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高價藥而死亡,寢食難安;另一條是重操舊業,繼續為病友販藥,但那也意味著自己可能會遭受牢獄之災。
那些白血病人呢,何嘗不是一直在選擇?“四萬塊一瓶的藥,我吃了好幾年了,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活著,這是他們的訴求。一面是忍不住希望程勇繼續幫他們買藥,一面是坐以待斃等待死亡,他們其實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影片中作為病人對立方的正版制藥公司,一邊是仿制藥泛濫,病人得到救助,但是自身可能會血本無歸甚至破產;一邊是高價販藥,為下一次研發積累資金,繼續救治病人。應該怎么選?
警察就更不必說了,是保護制藥公司版權還是保護藥販讓更多人活命?電影中隱含著種種抉擇,而我們也無法說出這個抉擇怎么做才是最正確的。
還記得去年熱映的《當你沉睡時》嗎?其中一個案件是受害者死后會進行器官捐贈,在受害者已經死亡的情況下如果不驗尸就無法抓住兇手,驗尸的話就無法進行器官捐贈,有七個人會因此死亡。這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真正的悲劇不是出現在善惡之間,而是出現在兩難之間。”
農機行業發展中的抉擇問題
我們經常說企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那么,在必然趨勢中的逆趨勢選擇難道就不存在了嗎?就像我們明知道醫藥體制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去忽視在這個必然趨勢中有那么多的無可奈何的選擇。
作為一個農機企業來說,是追求高端市場重要還是保持中低端市場占有量重要?追求高端市場,加大科研投入,打破外企對農機高端市場的壟斷,不論是對企業發展還是整個行業的長久發展來說都是有利的。但是,這也同樣意味著需要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那么,選擇中低端市場呢?符合國情,中國難以像歐美那樣實現大規模經營,只能發展適度規模化;適應行情,就現有的技術水平而言,企業似乎在中低端市場更有競爭優勢。但與此同時,農機產品多而不精,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匱乏的現狀則意味著這類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重組的可能性更大。
再來談談廠家和經銷商對用戶產品選擇的定位,是基于補貼時代的價格決定用戶,補貼何時開始,用戶就何時購買,補貼什么用戶就買什么,還是基于何時購買、購買什么,完全取決于用戶需求?
小結
抉擇的道路畢竟并不是真正的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明確的說出來究竟什么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況且,一個行業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往往也正是這些問題被發現并得到重視后才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就像影片中故事開始的2002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為30%,到2018年,這一比例已上升至85%。這其中是醫藥改革、醫學研究和無數患者與醫療工作者共同推動的結果。
影片結尾,庭審時程勇說,“我相信今后會越來越好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吧。”這也是小編想要對轉型升級期的農機企業說的,請相信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只是,也請再給一點時間、一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