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標簽不可一貼了事
有機蔬菜以假亂真的案例讓不少消費者揪心?;ǜ邇r買有機菜,本來圖的是原生態、放心,沒想到商家玩貓膩,貼著有機標簽,卻檢出多種禁用的農藥殘留,這樣的有機菜咋能讓人放心?
伴隨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開始追求吃好。購買農產品時,更在意營養如何、是否。市場“指揮棒”引領,各地紛紛上馬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到12.2萬個,農產品質量水平不斷提升??焖侔l展背后也潛藏風險。有的基地取得有機認證后“一勞永逸”,放松生產標準;有的商家虛假標注、不實宣傳,買個標簽一貼,就堂皇上市。假冒偽劣不絕,消費者真假難辨,在信息傳播快速的今天,往往一個個案就可能引發信任危機,讓整個產業蒙塵。
有機產品為何問題纏身?一是門檻高,技術難。一位基層農技員坦言,與普通菜比,有機蔬菜要貴上幾倍甚至十多倍,利潤不小,但不是誰都能干得了。同樣是畜禽糞便,在農民眼中是勁頭十足的有機肥,在專家看來卻可能存在污染隱患。前些年某縣大戶用養殖場的雞糞種出的有機菜,被檢出重金屬超標,教訓不淺。二是重認證,輕監管。有機食品需要從田頭到市場再到餐桌全流程監管,涉及多個部門,有的機構發證后,每年最多去企業檢查一兩次,監管難到位;有的機構把“認證”變成了“賣證”,監管成了空話。
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保障“舌尖上的”,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字當頭,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推動農業發展從量到質轉型升級。
放心農產品是“產”出來的。有機農業離不開標準化生產,從目前來看,組織化程度低仍是重要制約因素。把住有機產品生產關,要更加注重把農民組織起來,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嚴格控肥、控藥,避免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生產,通過土地有償流轉、入股分紅等形式,讓小農戶加入到合作社等規模生產主體,提高小農戶標準化生產的覆蓋面。
放心農產品是“管”出來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量大面廣,“有機”標簽不可一貼了事,要創新管理、凝聚合力,堅持零容忍、嚴監管、全覆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堅決對假劣產品下猛藥、出狠招,不管是產地還是銷售地,哪個環節、哪個部門出問題就嚴格追責,織就確保“舌尖上的”的天羅地網。扎緊扎牢制度籬笆,1%的問題要用的努力去解決,消費者信心才能越來越足。
放心農產品是市場中“長”出來的。目前,有機產品優質優價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原因在于百姓認知度不夠、生產經營主體品牌意識不強、產品品質還沒有真正到位等。有機產品是優質綠色生態的主導產品,要在實現產品品牌效益上發揮示范作用,塑造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了好產品,靠信譽、靠質量、靠貨真,才能獲得老百姓的口碑。
為有機產品營造清清朗朗的市場環境,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放心,千家萬戶的農民才能種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