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麥田里的現代“麥客”:辛苦大半年夠一年開銷,最高可月入幾萬
盛夏的風一吹,麥子就熟了。
在豫西三門峽的麥田里,收割機轟鳴不斷,這是一群為生計奔波的“麥客”。在農業機械化的現在,曾經的鐮刀變成收割機,這些開著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的人,被稱為“現代麥客”。
他們從南方出發,一路北上,迎著滾滾麥浪,漂泊大半年,繪制著自己的“逐麥”人生……
逐麥,從云南到新疆
5月31日,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羊虎山村。
剛過上午11點,天氣已酷熱難耐。曲普選和妻子正忙著幫村民收割莊稼。滾滾麥浪,裹雜著干燥的泥土味,瞬間將兩人包裹。
今年47歲的曲普選走南闖北四處收麥已有三四年,一家人“逐麥”而生。每年四五月份,開著農機途經云南、四川、湖北、河南、陜西、甘肅……追隨著滾滾麥浪,一路北上。
一個星期前,曲普選來到三門峽,尋找待收割的麥田。
當地每畝地為60元,他報價50元。商量好價錢,就發動機器開工了。曲普選并不想和村民糾纏是否少了一分地,后者也不相信麥客手里的GPS測量儀,總能找到自己田少的理由。
只要誤差不是太大,曲普選都可以接受。
“這里農田分散,只能臨時找活,是賺不了錢的,我準備到新疆去。”曲普選外出收麥的時間長了,思想活絡,也有著自己的“秘密基地”。他在新疆有定點聯系的幾家農場,加上去新疆的機器少,好的情況下,一個月可以收入好幾萬,十分可觀。
這次出來,曲普選15歲的兒子也跟著,一路上可以幫忙。偶爾曲普選也讓兒子摸一把收割機。“等再過兩年,攢夠了錢,也給他弄輛機器,跟著一塊收莊稼去。”曲普選笑說。
生活,辛苦中有希望
離這里七八里地的另一塊田地,來自駐馬店的一組車隊正轟隆隆收割莊稼。麥秸碎屑夾雜著塵土,將整個收割機淹沒。
駕駛室里的吳凱小心操作著,汗水將胳膊上的灰塵沖出一道道。十多分鐘,一隴麥子收割完畢。吳凱跳出駕駛室,“咕咚、咕咚”大半瓶礦泉水下肚。
吳凱今年38歲,在各地收麥已有十多年,是十足的“老麥客”。今年,他和妻子出來已有兩三個月,從云南開始一路北上,除了中途回老家收麥外,便一直在外奔波。而這樣在外的日子,要一直持續到11月底。
記者感慨“麥客”行當的辛苦,吳凱卻笑著搖頭,說麥客的工作雖辛苦,但收入還算可觀,辛苦大半年,能維持家里一整年的開銷支出,再加上時間相對自由,不少村民依然選擇這個職業。“再說,啥工作都一樣,哪有輕松賺錢的活兒。只要能吃苦,生活還是會好的。”
聊了沒多久,吳凱的車隊要出發了。一路北上,繼續他的“逐麥”生活,也繼續繪制著對未來生活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