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超車,打造與國際品牌比肩的插秧機民族品牌
2018-05-21
農機1688網原創楊艷麗7120
核心提示: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從插秧器械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當代插秧機技術發展趨勢和思考等幾個方面主題發言。他認為,我國插秧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實際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與時俱進,變道超車。
近日,由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信息中心和《農機質量與監督》雜志主辦的2018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教授、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及農機行業三大協會領導,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江蘇大學等多位業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我國水稻插秧機技術發展出謀劃策。
汪懋華認為,水稻是中國主糧的大作物,水稻播種面積占谷物播種面積的32%,占主糧面積的56%。而2016年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僅達到44.45%,只有融入到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的新趨勢中,進一步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加快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加強水稻主產區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把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眾所周知,水稻插秧機起源于我國的傳統插秧工具---秧馬與蒔符,現代水稻插秧機的設計是對秧馬和蒔符兩種插秧工具的有機結合,中國水稻插秧機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群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代樣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2000年開始,以水稻育插秧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高性能水稻機插秧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特別是機插水平逐年上升。
現代插秧機分插原理起源來源于我國,我國插秧機早期的研究引領了現代插秧機技術的發展。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從插秧器械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當代插秧機技術發展趨勢和思考等幾個方面主題發言。他認為,我國插秧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實際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與時俱進,變道超車。
從經濟收入來說,據農藝部門測試結果,插缽苗可比插毯苗平均增產5-8%,這是一筆直接的經濟收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建農在“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機插秧技術--論國產品牌的崛起”講話中提出,機插秧的實現,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了插秧季節用工緊張的局面,這也正符合我們東北地區正在開展的振興鄉村戰略目標,實現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所以久富農機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功不可沒。
作為我國高端插秧機制造企業的領跑者,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正華也表示,中興事件的教訓是深刻的,中國制造必須吸取中興的教訓,在高端制造領域不能再無所作為。作為民族企業,必將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要克服浮躁的心態,增加定力,自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并以強大的制造力執行,才不會再受制于人。同時,久富將不忘初心,堅守匠心,堅持創新,結合中國國情和農藝開發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插秧機,力爭把產品和服務做到,以品質,打造與國際品牌比肩的民族品牌和百年品牌。
2018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教授
汪懋華認為,水稻是中國主糧的大作物,水稻播種面積占谷物播種面積的32%,占主糧面積的56%。而2016年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僅達到44.45%,只有融入到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的新趨勢中,進一步提高創新驅動能力,加快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加強水稻主產區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把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
眾所周知,水稻插秧機起源于我國的傳統插秧工具---秧馬與蒔符,現代水稻插秧機的設計是對秧馬和蒔符兩種插秧工具的有機結合,中國水稻插秧機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群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代樣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2000年開始,以水稻育插秧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高性能水稻機插秧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特別是機插水平逐年上升。
現代插秧機分插原理起源來源于我國,我國插秧機早期的研究引領了現代插秧機技術的發展。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從插秧器械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當代插秧機技術發展趨勢和思考等幾個方面主題發言。他認為,我國插秧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實際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與時俱進,變道超車。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
從經濟收入來說,據農藝部門測試結果,插缽苗可比插毯苗平均增產5-8%,這是一筆直接的經濟收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建農在“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機插秧技術--論國產品牌的崛起”講話中提出,機插秧的實現,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了插秧季節用工緊張的局面,這也正符合我們東北地區正在開展的振興鄉村戰略目標,實現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所以久富農機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功不可沒。
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正華
作為我國高端插秧機制造企業的領跑者,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正華也表示,中興事件的教訓是深刻的,中國制造必須吸取中興的教訓,在高端制造領域不能再無所作為。作為民族企業,必將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要克服浮躁的心態,增加定力,自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并以強大的制造力執行,才不會再受制于人。同時,久富將不忘初心,堅守匠心,堅持創新,結合中國國情和農藝開發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插秧機,力爭把產品和服務做到,以品質,打造與國際品牌比肩的民族品牌和百年品牌。
標簽:
插秧機,久富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