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提醒玉米種植戶—— 市場要看準 擴種需謹慎
正如魏百剛所言,如果今年因為價格的上揚,造成一些非優勢產區玉米面積的種植增加,既影響到玉米結構調整預期目標的實現,也將造成價格下跌,使農民的增收受到影響。
為了保障玉米市場的平穩運行,4月12日,臨儲玉米競價銷售啟動,比去年提前了將近一個月,首次投放大約700萬噸,黑龍江拍賣量,拍賣底價低于當前主流玉米收購市場價。
“4月12日開始一周拍賣了700萬噸,這個供給量完全足夠市場需求。”習銀生表示,今年玉米去庫存的力度大于去年,這一行為的影響很快反映在市場上,盡管仍未確定具體數據,但目前的監測結果顯示,受臨儲拍賣等因素的影響,4月玉米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
階段性的數據證實了習銀生的觀點。統計局與卓創資訊聯合發布的“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情況”顯示,繼4月上旬止升為降之后,4月中旬國內玉米價格繼續下跌。因臨儲拍賣啟動,玉米投放量大,對玉米價格有所打壓。但是優質糧拍賣溢價幅度較大,對市場優質玉米有一定支撐作用,陳糧溢價幅度較低,預計4月下旬優質玉米價格暫時穩定,陳糧價格或走低。
“其實供給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市場有自己的判斷,通過價格你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農民對價格是十分敏感的。”習銀生說,拋儲確實會對農民的種植意向產生影響,相當一部分農民已經以蔬菜生產或進行輪作替代玉米種植。
習銀生認為,不管是選擇利益更大的其他作物的種植和采用輪作的方式,還是選擇繼續種植玉米,都可以視為是市場合理的選擇。“不可能代替市場的作用,當看到市場調節出現偏差時,需要通過宏觀調控進行傾向性的引導,但這種引導只是在幅度上的,并不能徹底扭轉市場自發調節的趨勢。”
補貼≠紅利
區域政策性因素僅為農民利益兜底,影響力有限
自3月15日起,吉林省在東北三省率先出臺玉米、大豆加工獎補政策,對收購加工2017年新季玉米的深加工企業及大豆加工企業進行補貼。
4月3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發布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實行玉米和大豆的生產者補貼,其中,大豆補貼標準高于玉米。
一方面在呼吁農戶謹慎擴種,另一方面卻又拿出補貼政策為農戶兜底,來自同一個部門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態度讓一些農戶陷入了迷茫。
“補貼和調結構并不矛盾,補貼并不是為了鼓勵農民都去種植玉米。”習銀生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也不會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出臺補貼政策是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賣糧難”,保護農民利益。這些區域性的補貼政策輻射范圍有限,也是在鼓勵各省區將補貼資金向玉米、大豆的優勢產區集中,引導非優勢產區繼續調減玉米,同時對大豆生產者和大豆加工企業的傾向性補貼可以有效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穩定加工能力,保證開工率。
在一些結構調整區,除了拿出政策對調整品種進行補貼外,一些地區還積極出臺配套措施,從提升農民種植技術水平入手,解決農民“不會種別的”“不愿種別的”的問題。為配合做好調減玉米種植中的農民培訓工作和技術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農民種植優勢經濟作物的意識和能力,4月10日,貴州省農業委員會出臺《關于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中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術服務的工作方案》,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農戶理清調減玉米種植后替代產業種植思路,并結合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重點,開展技術示范與培訓,讓農民通過玉米調減、種植經濟作物學到技術、增加收入、改變觀念,增強農民調減玉米種植的主動性和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
對此,習銀生建議,農業結構調整要注重優質、綠色的導向,不盲目跟風,種植戶應做足功課,先摸清種子市場,選出適合當地種、也能賣得好的品種;同時,要盡量抱團生產,通過合作社的平臺對接市場,抵御風險,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