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貴州“種玉米將處罰”的背后隱藏著什么?
昨日,種子天下報道了貴州凱里市舟溪村下發《調整玉米種植結構通知》。通知規定,禁止在村內多處地方種植玉米,若被通報或處罰將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3月27日晚間,澎湃新聞從凱里市舟溪鎮政府獲悉,由于舟溪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并未向鎮政府備案,其下發的通知已停止執行。
“一份奇葩通知,一種權力慣性。農業產業結構如此“冷酷無情”地調整、還厚臉皮地附加著陪綁上村民的補貼權益——這究竟是打贏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攻堅戰呢,還是將形式主義官僚作風推行到底?”
種玉米還是“種風景”?
有人說,好好的經書被歪嘴和尚念壞了。這話未必盡然,卻也不算為過。調結構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只要工作到位、理解到位,誰也不會跟長遠利益過不去。但有個前提不要忘了:調整產業結構只是引導,而種什么不種什么,還得農民說了算。田地是承包給農戶的,經營自主權在農民手里。種玉米又不是需要雷霆關停的“落后產能”,村里面就算“為了你好”,手也不能太長、更不能越界。
好心不能辦壞事,有權不能太任性。這個通知被大家當做笑話來看,丟人的還在于以下兩個地方:,你說不許種植玉米,姑且當做是前瞻的善意。但令人狐疑的是,很多被禁止種玉米的地點,是“公路沿線”“公路景區看得到的地方”。這就讓人蒙圈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為了方便“誰”來看風景的嗎?如果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說白了,不過是種給領導視察看看的。看得見的,就乖乖地別種了,看不見的,隨便你玩兒。這種呼之欲出的形式主義思維,跟當年的荒山刷綠漆簡直是同一個“style”。
第二,對于種玉米的農戶竟然下狠手——將其行為與合作醫療補貼掛鉤。誰給的這個權力?什么人該享受醫療補貼,當屬于政策明文規定部分,就算是村集體掏錢,動不動就搞“捆綁搭售”的那一套,是把公共福利當恩賜了?基層組織的這種荒唐行為,既違反了程序正義,也是不合情理的。當然,根據當地回應,“該通知未備案,不符合相關程序,應由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現通知已停止執行”。問題是,在媒體曝光、丑聞落地之前,上級主管部門出面糾正過了嗎?
土豆玉米、西瓜白菜,各有各的偏好,各有各的喜愛。沒錯,規模種植是方向、結構調整是導向,但是千萬不要忘了,尊重農戶的自主權益比強制性經濟收益更叫人心安。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攻堅戰,恐怕不是這么去“打贏“的。就算玉米真的絕跡了,民心恐怕也失去了、法治信仰恐怕也丟掉了。扶貧要講路子,不要玩套路;調結構要講規矩,不要不上譜。尤其是鄉村振興的路還很漫長,公共政策不少、財政投入更多,千萬別讓形式主義牌官僚作風繼續長袖善舞了。當然,這種奇葩通知,還是建議紀檢監察部門好好查查,看看背后還有哪些一脈相承的“滑稽戲”吧。
“種玉米將處罰”折射基層法治化短板
出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優勢產業發展的目的,選擇規模種植,這固然沒錯??梢哉f,當地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出于我為你好的目的,就選擇強制性種植,如若不然,若被通報或處罰將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則侵害了人們的自主選擇權利,顯然是一種權力的任性乃至濫用,更是基層決策缺乏法治思維的體現。
雖然,該通知已經被叫停,當地政府立行立改的姿態是積極的也是及時的,但這件事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卻不能就此止步。我們不禁想問:該村下發如此通知的底氣在哪里?在“公路沿線”“公路景區看得到的地方”禁止種玉米,究竟是為了在上級面前刷存在感還是真的為了產業結構調整?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決定有沒有履行相應的程序?不種玉米就通報或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的依據在在哪里?
事實上,類似這樣缺乏法治思維的公共決策不乏先例。此前,為迎接“水日”,“提高居民節水惜水意識”,山東省濱州市水利局和住建局19日聯合發布通知稱,將于22日停水11個小時。最后,在輿論的廣泛質疑中,活動不得不取消。還有的,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要求“復婚不準操辦酒席,違者禮金全部沒收”。凡此種種,任性和隨性的公共決策乃至紅頭文件,侵害的是人民的切身利益,損傷的是相關部門的社會公信力,也暴露了基層決策的法治化建設不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嚴格遵守憲法法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動納入法治軌道。這為規范基層決策立下了規矩、劃下了紅線。公共決策,因其事關廣泛的人民權益,因此,在制定之初,就應該科學論證、民主決策、依法辦事,否則,權力就會亂操心,人民的利益就可能被侵害。尤其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現實語境下,涉及基層的公共決策還會更多,內容更廣泛,更應該補齊法治短板。因此,各級各部門不妨引以為鑒,確保公共決策的出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或者法律授權,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落地落實、貫徹始終,守住底線、不逾紅線,為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匯聚更多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