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長否認糧食供過于求:保證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
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定于3月7日(星期三)上午10時30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潘顯政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以下為實錄:
新華社記者:據我們了解,這兩年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很大,兩年已經調減玉米面積5000多萬畝,今年又提出要調減水稻面積。請問,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已經不用再生產這么多糧食了?今后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是就是要壓低糧食的生產呢?謝謝。
韓長賦:謝謝你的問題,你提的這個問題也很重要。這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供求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階段性的供大于求與有的品種供給不足并存。現在,我們的糧食庫存處于歷史高位。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像你方才說的,過去兩年我們主要是引導玉米種植的調減,主要是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所謂“鐮刀彎”地區,準確的說就是非優勢地區,就是這個地方種玉米條件不是很好,具體的說就是東北北部冷涼地區、華北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地區,還有西南石漠化地區,我們形象比喻為“鐮刀彎”地區,這些地區不是玉米的主產區,生產的玉米品質差一些,而且產量也比較低。這兩年累計調減種植面積5000萬畝,主要增加大豆1900萬畝,雜糧1000萬畝,還有青貯玉米以及糧改飼1000多萬畝,應該說效果是好的,結構是趨向合理的。現在看,水稻也偏多,特別是東北粳稻出現了庫存積壓。所以,我們要順應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來引導調整。這也是經濟規律。重點是調減資源消耗比較多、非優勢區的水稻生產。當然,這種調整絕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糧食生產了。我前面也講了,我們有13多億人,糧食那是個天大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這是必須保證的。所以說,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適度調減玉米和水稻,絕不是要放棄糧食生產,而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法減法一起做,在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的同時,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促進農業供求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實現平衡。
下一步,既要調整結構,又要保證糧食。主要是以下一些考慮:
一是堅定不移地穩產能、保口糧。根據供求形勢的變化,我們不追求年度產量,過去是幾連增,現在我們不追求連增,但是產能要穩定,產能穩定就是有需求能生產,能供得上。我們講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的戰略底線,要實施“兩藏”戰略,即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次總理在報告中講到2018年還要新建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規劃是要建設8-10億畝,還要劃定9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就是讓這些主產區、優勢區保證糧食生產。在科技方面要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優質和綠色生產技術,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好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戶種糧的積極性。
二是繼續優化糧食生產結構。雖然糧食是特殊商品,但它也是商品,所以也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來調減生產,特別是調整品種結構。
三是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推進農林牧漁發展。現在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了,主食吃的少了,肉蛋奶消費量上去了,但肉蛋奶也要靠糧食來轉化。我們要大力發展肉類、牛奶、禽蛋、水產、食用菌、蔬菜、水果這些產品來滿足人們更好的需求。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