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農民種地虧損怎么補——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系列報道之一

   2016-12-19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5880
核心提示:今年是我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年。在東北三省一區(qū)實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改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一被外界稱為玉米
    今年是我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年。在東北三省一區(qū)實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改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一被外界稱為“玉米市場化”的改革舉措,在年終歲末迎來玉米收購旺季,新的玉米收儲制度實施情況如何備受社會關注。

    嚴冬季節(jié),《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黑龍江賓縣、肇東市、慶安縣,吉林榆樹市等玉米主產區(qū)調研,針對玉米市場化改革給農民收入、玉米購銷以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影響與變化,采寫一組《農民種地虧損怎么補》《玉米收購的擔子誰來扛》《玉米“一糧獨大”正在改變》系列報道,詳細介紹東北地區(qū)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創(chuàng)新經驗,客觀分析玉米收購新政在落實中還需完善的不足之處,以饗讀者。

    補貼在手,賣糧不慌

    身材敦實、皮膚粗糙,額頭上的抬頭紋一道深過一道,37歲的楊寶臣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老成。楊寶臣是黑龍江省賓縣常安鎮(zhèn)營口村的農民,常年靠種地養(yǎng)活一家7口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家種了92畝地,其中70畝是流轉來的,全部種上了玉米。

    “去年玉米每斤能賣1元,今年雖然還沒賣,但市場價已經只有0.7元了。”說起玉米價格的走低,楊寶臣并不太擔心,因為他剛剛拿到了政府發(fā)放的1.5萬多元玉米生產者補貼。今年行情雖然沒有去年好,但如果按照每畝生產玉米1000斤計算,加上補貼,相當于1斤還多賣0.15元,每畝收入又增加了一些,“掙個兩三萬元沒有問題。”

    像楊寶臣這樣的情況,在黑龍江比較普遍。

    2016年,發(fā)改委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對東北三省一區(qū)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意味著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畫上了句號。

    今年進入市場的玉米,前期價格不甚理想,11月,黑龍江的收購價格在每斤0.68元至0.70元。“農民收益面臨損失。”黑龍江省糧食局局長朱玉文說,要保障農民種糧收入,托住農民種糧信心,及時、精準、合理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是關鍵。

    早在今年6月,財政部就出臺了《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在體現(xiàn)“優(yōu)質優(yōu)價”、對各省區(qū)畝均補貼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中央財政將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撥付至省級財政后,由各省區(qū)制定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

    為督促地方落實玉米種植補貼,黑龍江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繆新宇最近忙得近乎腳不沾地。“黑龍江是產糧大省,種糧收入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糧價下跌損害了農民收益,補貼下發(fā)得越快,農民越早得到安慰。”

    今年黑龍江補貼面積共計9661.57萬畝,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統(tǒng)一補貼標準,每畝153.92元,補貼總額148.72億元,繆新宇說,到11月底,補貼資金基本已發(fā)放完。

    吉林省則對市縣補貼額度的核定,是按照各市縣玉米產量和播種面積各占50%的權重來測算,依照這一算法,榆樹市每畝能補貼160.07元。榆樹市副市長高洪洲說,這既可以讓補貼資金向優(yōu)勢產區(qū)傾斜,同時又兼顧了玉米生產者的利益。

    “以往種植補貼都是給承包戶,今年是誰種地,誰拿錢。”高洪洲說,玉米生產者補貼明確了補貼對象為實際種植者,與承包戶相比,實際種地的人直接面對市場風險,承擔種地損失,給他們補貼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兜里有錢,賣糧不慌。拿到補貼的農民,面對走低的玉米市場價格,內心從容不少。營口村楊成發(fā)剛拿到了1.5萬多元的玉米補貼,用他的話說,足以過個好年。自收完糧后,楊成發(fā)將玉米全部搬上玉米簍子,等著自然風干。“不著急賣,儲糧架通風好,不霉變,明年賣干糧可以賣個好價錢。”

    “賓縣農民一手拿著補貼,一邊科學儲糧、伺機賣糧。錯開賣糧高峰,能限度收獲利益。”賓縣糧食局副局長鄒本偉說,補貼雖不能讓玉米回到臨儲價格,但農民至少不會虧損,算起來還有盈余,對穩(wěn)住農民種糧信心有很大幫助。

    收益減少,流轉遇冷


    “今年黑龍江全省玉米收入比去年減少200億元。”黑龍江省財政廳經貿處副處長王軍坦言,雖然新出臺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綜合考慮了農民的合理收益,但較大幅度的價格下降,對農民影響還是不小。以綏化市為例,綏化目前玉米購銷價格為每斤0.65元至0.71元,比去年臨儲價格少了3角錢。因為水分、含雜等原因,農民實際賣出的潮糧價格只有每斤0.52元至0.56元。

    “1斤少賣幾毛錢,攤到總數(shù)上,不是個小數(shù)目。”綏化市慶安縣歡勝鄉(xiāng)永華村農民李發(fā)說,前些年玉米臨儲收購,看著價格不錯,于是自己一口氣流轉了120畝地,“掙了幾年錢,今年價格下跌,加上政府給的2萬多元補貼才基本持平。”

    吉林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叢建去年剛花幾十萬元購買了一批機械,專為種植玉米服務。說起今年的收益,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公頃地,種子900元,化肥2700元,農藥除草500元,機械作業(yè)2700元,再加上租金9000元,成本總計1.58萬元。”按照目前每斤玉米0.75元的市場價,1公頃2萬斤玉米的銷售收入才1.5萬元。“如果不是拿了補貼,今年肯定要虧。”

    叢建所在的廣龍村共有1.6萬畝耕地,流轉面積占70%,幾乎全部種上了玉米。這幾年租金隨著玉米價格一路上漲,今年初漲到600元至700元一畝。“前兩年想多流轉點地不容易,得沾親帶故才讓你租。”

    但從今年下半年秋糧上市后,土地流轉開始遇冷。租金下降了,一些合同到期的大戶在猶豫要不要續(xù)租,有的打算直接退地。“一畝地租金700元,這樣的價格,根本賺不到錢。”叢建感慨,租地來種,拿了補貼也只夠付租金等費用,這還不算上農民自己的勞動成本。

    雖然秋糧剛收,營口村的土地租金已經從年初的600元一畝,下降到300元一畝。即使這樣,楊成發(fā)續(xù)租的決心還在動搖。“今年就掙了自己家里的承包地那點錢,明年有沒有補貼還不一定,就算租也不能這個價錢租,不能花300元租個賠錢地。”

    如果不租地,自己家的60多畝地還是得種。種啥呢?這成了楊成發(fā)眼下的難題:“繼續(xù)種玉米吧,怕明年價格更低,白忙活;種別的呢,不懂市場,也怕沒效益。”

    叢建的心里也在犯嘀咕,合作社購置的機械都是用來種植玉米的,改種其他的,機械只能閑置,幾十萬投入打水漂了。“思來想去,明年還是得種玉米,再調幾十畝種種水稻。”

    “多年臨時收儲政策讓東北農民獲益不少,靠種玉米就足以保障家庭收入,日子過得挺滋潤。”賓縣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哲說,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使農民直接面對市場,完全適應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務之急是引導農民擺正心態(tài),調整種植結構,并主動尋找市場,這是個大課題。”

    轉換思路,面向市場

    臨儲政策取消,玉米價格下跌,農民收益受損,這地,該如何種才好?

    朱玉文認為,就眼前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但從長遠說,把玉米推向市場,對糧食生產者還是有諸多利好。首先,糧食在市場流通后,價格隨行就市,產銷區(qū)不再倒掛,可以順價銷售。其次,有利于優(yōu)質優(yōu)價,東北的玉米品質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yōu)勢,更利于農民長遠的經濟效益。另外,改革可以引導農民適時調整種植結構,改種收益更好的經濟作物,促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不創(chuàng)新沒有出路。”綏化市慶安縣洪光現(xiàn)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于洪光說,臨儲把玉米價格抬高,地租也跟著上漲,現(xiàn)在市場化收購讓玉米價格回歸實際,地租大幅下降,對合作社來說,也是件好事,“成本減少了,關鍵在于怎么去經營。”

    善于經營的于洪光,在今年玉米價格下跌的形勢下,卻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除了租地種玉米外,洪光合作社還利用玉米秸稈就地轉化,搞飼料加工,僅這一塊今年就掙了100萬元。此外,合作社還辦起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肉牛90頭,既節(jié)約了成本,延長了產業(yè)鏈,還弱化了風險。

    “種糧人面對市場要想辦法,怎樣才能更有效益?”于洪光選擇了繼續(xù)流轉土地,進行多元經營,“明年計劃種黏玉米,市場價位每斤0.5元,一畝能賣1800元。再加工青貯飼料,一噸能賣500元。還調整點地種旱稻、苜蓿,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除了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經營方式也是實現(xiàn)種地效益化的另一途徑。高洪洲說,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應該只局限于土地流轉,應探索多種經營模式,比如依托社會化服務,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既能帶動廣大普通農戶“精耕細作”,也能實現(xiàn)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生產。

    把土地交給聯(lián)合社,由聯(lián)合社統(tǒng)一提供播種、機耕、施肥、收割等服務。待新糧上市時,以當?shù)赝惛丶Z食畝產量為標準,高出部分歸聯(lián)合社所有。“我們的收益就來自高出產量部分、托管服務費和農資銷售。”

    與常見的需要承擔高額土地租金的合作社不同,“土地托管”服務模式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及經營權的情況下,對社員土地進行耕、種、管、收甚至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的好處是,地還是農民的,我們也沒有租金壓力。這幾年聯(lián)合社每公頃地能分紅上萬元。”陳卓說,被托管土地的農民,既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又能從土地中增收。由于聯(lián)合社統(tǒng)一采購農資,統(tǒng)一使用機械,種糧成本大幅下降,農民每公頃地能多收2000元。

    政府扶持,市場引導,讓農民的利益在農業(y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能得到合理的保護,是深化農業(yè)改革的題中之義。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