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經營主體攪熱黑土地
2016-12-02
長春日報袁達4510
核心提示:11月中旬,白雪覆蓋的田野本應是一片寂靜,但在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一片農田里,卻傳來陣陣機器的轟鳴聲。
11月中旬,白雪覆蓋的田野本應是一片寂靜,但在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一片農田里,卻傳來陣陣機器的轟鳴聲。
這是一塊正在進行收割作業的土地,一株株玉米迎風挺立,一臺玉米籽粒收割機正在進行收割作業,“吞進”玉米植株,“吐出”金燦燦的玉米粒。
已經是冬季,為什么這片地現在才收割?“這些地都是我們合作社流轉的,特意晚收的。”在現場的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叢建抓起一把剛剛收獲的玉米說,之所以選擇在冬季收割,是因為可以降低玉米的損失率,“秋天收的玉米粒水分大、難脫水,不好保管,現在的玉米粒都干透了,質量更好,還省去了儲存的費用,回去烘干后直接就能賣了。”
聽說合作社在冬季收玉米,周邊很多農民前來圍觀。“我種了30來年地,次看到在大雪天收苞米的,開了眼界了!現在種地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樣了,我們也得學學。”看著雪地里忙碌的農機,老“莊稼把式”陳大哥豎起了大拇指。
2016年,天雨合作社共種植360公頃玉米,其中有260公頃是在冬季收割。合作社從種到收,都與傳統種植方式有著很大區別。“就拿備耕來說吧,我們直接從廠家購買農資。田間管理用的也都是技術,2016年我家的玉米都進行了矮化處理,所以冬天風這么大也沒刮倒。”談起合作社的經營,叢建講得頭頭是道。
這樣的經營模式給合作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僅僅是玉米的生產成本,合作社每公頃就比普通農民省了2000元左右,而采用先進技術及適時晚收,可以讓玉米增產15%~20%,每公頃增產500-1000公斤,“我們的玉米將在11月底前全部收完。我大概算了一下,每公頃能比普通農戶增收4000塊錢左右。”叢建說。
這個冬天,天雨合作社隆隆作響的機械攪熱了田野。在長春市各地,還活躍著很多像天雨合作社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農業經營規模過小是全市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制約。”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圍繞適度規模經營引領,近年來,我市著力培育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將更多現代生產要素、先進經營模式、科學發展理念引入農業,不斷提高農業集約化、組織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13894個,新增326個;家庭農場發展到3091個,新增97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達到40.15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32.5%。
《長春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0年)》提出,長春市將加快機制創新,全力推進“大合作”發展。根據此規劃,長春市將把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快速催生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作為農村重大改革措施,全力組織推進落實。實施特殊的激勵政策,給予星級合作社、標準化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財政獎勵資金支持,給予融資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農機購置再補貼等扶持,協調金融、農資、農機、科研機構等各有關方面,合力支持、扶持糧食生產的發展,形成大合作的局面,促進現代化大規模糧食種植業大發展。
預計到2020年,長春市農業經營方式將基本實現由分散家庭經營向專業化、合作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比重超過55%,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50%。
標簽:
合作社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