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直播:我國水稻種植的一場技術革命?
水稻機械化直播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機械化直播嶄露頭角
目前在我國水稻生產中,機械化種植環節最為薄弱,2015年種植機械化水平僅為40%。主要的機械種植方式為機械化插秧。為了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近幾年來,各個水稻主產省都在工廠化育秧方面下大力氣,加大扶持力度,但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由于工廠化育秧投入成本較大,育秧繁瑣,插秧所需人工較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土地流轉還沒有達到理想的規模化經營狀態,各種不菲的成本累加導致進行工廠化育秧的農戶或合作社有些彷徨不前。在此背景下,以羅錫文院士為首的研發團隊在水稻直播機上的突破為水稻直播的大規模推廣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水稻直播機械化技術作為一項輕簡栽培技術,與移栽插秧相比具有四大優點。一是省工省力、降低生產成本。水稻直播免除了傳統育秧移栽等環節,節省秧田,降低了生產作業成本。二是縮短生育期。直播水稻沒有拔秧傷根和栽后返青過程,生育進程加快,生育期較移栽稻縮短5—7天。三是提高水稻產量,直播水稻利于低節位分蘗,穗莖配置優化合理,主蘗穗整齊一致,成穗率高、穗數多,大面積生產可增產5%左右。四是有利于規模化生產。水稻直播省去了育秧、拔秧、運秧及移栽等生產環節,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利于水稻生產的規模化。
在高青水稻直播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來自示范區蘇家村的種稻“老把式”、65歲的陳樹真告訴記者,他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種水稻,人工插秧、人工育秧和人工脫粒勞動強度大,“一個人插秧最快一天也就一畝地,還得帶三個拔秧苗的,一天下來,渾身泥巴,還累得腰酸背疼。前些年開始機插秧,輕松多了,但還得育秧、搬秧苗。現在好了,秧苗也不用育了,直接播種了。這種植技術呀,真是三年一改,五年一換,越換越輕松了。”陳樹真由衷地笑著。
作為水稻直播機械化研究團隊,華南農業大學的羅錫文院士告訴記者,從1998年起,他帶領的研究團隊開始研究同步開溝起壟水稻精量穴播技術體系,先后研制出同步開溝起壟水稻精量穴播機、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機、同步開溝起壟噴施水稻精量穴播機和同步開溝水稻精量旱穴播機,這些機具的研制成功為水稻直播技術的推廣提供了裝備支撐。從2006年起先后在26個省市推廣,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僅2015年,水稻機械化直播面積就達到了300多萬畝。“盡管這與4.5億畝水稻的種植面積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機械化直播所表現出來的省工省力、增產增效的優勢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在人口紅利不再的背景下,預示著機械化直播將有非常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