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一噸淀粉就虧200元,農民的玉米怎么賣?
玉米臨儲取消,今年春耕種什么成為農民難題。
吉林省公主嶺市素有“玉米之鄉”的稱號。
△2016年4月上旬,《經濟半小時》記者來到這里時,春耕正陸續開始。一些農民在田里打攏子、播種。
可是今年,在這片黃金玉米帶上,他們的內心沒有往年那樣踏實了。
在吉林省公主嶺市黑林子鎮頭道杠村的地頭上,我們見到了玉米種植戶姜井春。今年春耕,他很糾結。三坰地的玉米種早已備好,可這幾天忽然聽說,秋天玉米價格還要降。
玉米種植戶姜井春:價格你沒法擔心,到時候多少錢都得賣。
雖口口聲聲說著擔心也沒用,但姜井春還是忍不住四處打聽玉米的價格。2014年秋天,吉林省質量的玉米,每斤能按一塊一毛二的價格被收入糧庫。可按照2015年公主嶺的玉米行情,刨去多余的水分和雜質,質量的玉米也只能賣到9毛多錢。不過這兩天,姜井春知曉他姐賣了1.23元。
從9毛多變成一塊多,難道玉米價格價格漲回來了嗎?
△每當聽到什么風聲,姜井春都喜歡跑到愛看電視的老王家打聽打聽。
老王:一塊零二分三?現在價才9毛6(分)。
姜井春執拗地不信。可老王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讓他呆了半響。
老王:那天看電視上播臨儲政策完了,意思就是說沒有了,號召種別的。
臨儲政策取消意味著秋天沒有了國庫收糧。姜井春早已為今年的春耕備好了種子、化肥,這樣的消息無異于是當頭一棒。
而在姜井春所在的公主嶺市黑林子鎮頭道杠村,《經濟半小時》記者隨機走訪了一些農戶,雖然對秋天的價格很擔心,但是因為不知道該種什么,于是目前還打算繼續種玉米。
據黑林子鎮頭道杠村村會計統計,頭道杠村如今有耕地460晌,今年依然都種玉米。
翻了兩天地,姜井春心里對玉米價格的不安絲毫未減。這天,剛從地里下來,他又徑直跑到老王家打探消息。
△老王這幾天一直把電視鎖定在鄉村頻道,等待關于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后的補貼細則。
老王:人家說老百姓你放心,補指定是給你補,不一定用哪種形式給你補,形式沒下來。
老王媳婦不知從哪聽到的風聲,臨儲政策調整后,玉米可能跌到7毛5分錢一斤,這下,兩個正看電視的老爺們兒都坐不住了。
老王:瞎說, 7毛5(分)除了化肥種子還有啥,掙啥錢?
就在姜井春和老王在等著玉米新的消息的時候,另外一些村民今年已經有了新的打算。公主嶺市懷德鎮十里鎮村的小謝家里有四十五畝,今年三分之二的土地由玉米改種了土豆。
小謝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今年,自己的玉米在市場上只賣了9毛多一斤,村里還有傳言,到了秋天,玉米會跌到7毛多一斤。照這樣計算,如果今年三坰地全種玉米,收入會少很多。
越往村里走,《經濟半小時》記者發現,今年春耕,對玉米價格心里沒底的農民并不在少數。
△在路邊,《經濟半小時》記者遇到了一群農民,正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玉米行情。
陳殿生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家有一晌地,種了10年的玉米,可就在今年兩會,聽電視上講玉米政策要改,他便動了改種其它作物的念頭。
陳殿生:韓長賦在答《經濟半小時》記者問的時候說玉米是“三多”,產量多、庫存多、進口多,所以說轉型。東北通化地區重點是栽土豆,納入主食。
2015年,首次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降幅10%。對于吉林地區來說,2015年的玉米臨儲價每斤降低一毛錢,農民一晌地少收入2000余元;2016年3月,玉米臨儲政策進一步調整,變成“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就是價格跟著市場走,不再收儲。
陳殿生更是擔心2016年秋天的玉米價格繼續往下跌。后來又聽說把土豆納入了主糧,陳殿生想來想去,決定今年家里的玉米地分出一半,改種土豆。
改種對于陳殿生來說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一直以來,公主嶺的玉米價格都處在前列,玉米又是個省事的作物,每年農忙算起來只有兩個月,平時不用看護打理,不費人工。眼下,雖說改種了土豆,他也擔心,種的人多了,價格會受挫。
按照村會計的統計,十里鎮村里748晌地,改種土豆的有120晌。占到總面積的16%,這在村里是最多的一次。
很多農民因為政策的調整有些不知所措,大部分人還是選擇觀望,繼續種玉米,可是也有一部分農民由于擔心秋后玉米價格下跌,而把土地部分改種了其它作物?!督洕胄r》記者了解到,由于相關細則尚未出臺,就連基層糧食部門的領導,此刻對于秋天玉米市場究竟會怎么樣也無法預測。政策的調整對種地的農民已經帶來了影響。
凌晨兩點排隊賣糧,補價分離,既要去庫存提效益,也要保障種糧積極性。
△春耕時節,在公主嶺市的許多糧庫門口,像這樣一輛輛載著玉米準備賣給國庫的卡車排成了長隊。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這兒等多久了?
玉米種植戶趙樹志:(凌晨)兩點鐘來的,到這兒排號。
趙樹志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今年的糧不比往年,驗得更嚴了,等的時間也更長了。眼看著要到中午12點了,才輪到趙樹志進門驗糧。從糧庫出來后,又是漫長的等待,
結果等來玉米霉變率不達標的壞消息。在 2015年的臨儲政策中,提高了玉米收儲的門檻,規定“不完善粒中生霉粒含量超過2%”的,糧庫不予接收。許多農民因為希望能將玉米賣個好價錢,秋后收割后在自家庭院晾曬脫水,等到春耕前再賣??墒峭4鏃l件欠佳,玉米捂出了霉變。往年還好,今年超了標,國庫不收,就只能走貿易糧渠道折價賣了。
沒辦法,在足足等了10個小時后,趙樹志只能失望地回家,看看能不能把玉米賣給村里的養殖戶。而今年,很多村民都像他一樣,感到手中的玉米沒那么好賣了。
而負責收糧的人今年同樣壓力巨大。范家屯糧庫是公主嶺市最早一批開門收糧的糧庫,2015年秋收過后到現在,才收了63800噸,17萬噸的庫容就填滿了。
糧庫負責人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按照計劃,每年都應有5到6萬噸的陳糧通過拍賣、定向銷售等形式出庫,可2014年,受制于市場因素,只實現了2.5萬噸的玉米出庫。收完今年的臨儲糧整個庫容將達到17.1萬噸左右,陳糧現在還有10.3萬噸。
2008年,開始實施玉米臨儲政策,8年后,像范家屯糧庫這樣,三年陳糧積壓在庫的糧庫并不在少數。據測算,目前玉米國儲庫存已直逼2.5億噸。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許多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庫里卻“空空如也”。在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經濟半小時》記者看到,企業的生產庫存目前只夠供應5天滿負荷運轉的玉米原材料。
△場地左邊放的是生產用玉米原材料,右邊的墩子囤房著大量不能動用的儲備糧。
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采購負責人趙小剛:我們作為臨儲收購、托市的收購主體,糧我們是不能動的。既然糧庫裝不下,企業原材料緊缺,把糧庫里的玉米賣給企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可現實并沒有這么簡單。
2008年,開始通過臨儲政策托市以來,吉林省的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由最初的不到1500元/噸,逐漸加碼到現在的2000元/噸。
趙小剛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連續大量的托市,企業承擔不了高價,造成有時候沒糧可收,同時造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玉米,屯在庫存兩三年。2013年,吉林省的玉米臨儲價格是2240元/噸,而2015年新糧的價格是2000元/噸,連續8年的托市政策使陳糧比新糧價格還貴,收糧款、倉儲費用加起來,又給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趙小剛回憶,最困難的時候,企業每生產一噸淀粉,就虧損400元;有的車間甚至全線停產。
△趙小剛介紹,現在正在進行生產的車間曾因為虧損嚴重在2015年9、10月份全線停產。
目前,刨去吉林省財政給的補貼,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公司生產玉米淀粉,一噸的虧損依然在200元左右。不過,2016年3月28日宣布的玉米臨儲政策取消,讓企業看到了希望。
趙小剛:補價分離意味著價格交給市場,然后補貼由政府來實現,不會造成政策市,讓我們產區的玉米和銷區的玉米能出現順價,那樣的話我們就非常期盼。
2008年初,全球涌現糧荒危機,中國政府嚴格限制玉米的出口數量;全球經濟危機波及下游深加工企業虧損連連;加上連續5年玉米豐產,造成了大量玉米剩余,農民有糧難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保障農民利益,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應運而生。政府托市,保障農民收入不減,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臨儲政策實施8年以來,刺激了農民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種植面積激增。
2015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農業領域面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就是去庫存的舉措之一。
2015年12月末,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議提出,我國5年內擬調減玉米種植面積5000萬畝,主要在于“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
不過,2016年的春耕,《經濟半小時》記者在公主嶺市走訪的大多農戶并沒有為調減玉米播種面積做好準備。公主嶺市糧食局局長王蓉介紹,公主嶺市正在計劃逐漸調減玉米播種面積5%到10%。。
不過,無論是公主嶺市的糧食部門還是有點摸不清政策的農民都知道,農業播種需因地制宜,在公主嶺這片黃金玉米帶上,絕大多數農民最終還是會選擇繼續種玉米。只是在一些有水源供應的地方,正在設法改種水稻。
那么,在未來臨儲政策取消、價格向市場回歸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相關細則究竟會如何制定,成了糧食部門此刻最為關心的問題。
王容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較為明朗的是市場定價、政府補貼的政策模式,但具體定價細則還未出臺,他們作為地方工作部門很希望能夠盡早出臺政策,讓農民清楚。玉米取消臨儲政策后,補貼究竟怎么補,依然是個問號。至于秋后的玉米價格究竟會是什么樣,恐怕誰也說不清。不過,就在多數玉米種植戶猶豫不定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行動了。
期貨市場看空預期,秋天玉米價格是否會降,兜底收購維護農民利益。
當許多農民還在田間地頭為秋天玉米價格的不確定深感糾結時,大連商品交易所卻已悄然匯聚了市場上多方參與者的綜合預期,并將這種預期變成一筆筆真金白銀的交易。
△中糧、中儲糧、各種做糧食買賣的大型企業都通過在期貨市場上購買遠期合約,規避玉米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比如,某企業害怕玉米價格在2016年秋天將會下跌,為防止價格下跌造成企業現有庫存玉米的虧損,便可在期貨市場上以低于現貨的價格買入2016年9月到期的遠期合約;假如2016年9月玉米價格果真下跌了50元/噸,現貨市場上虧損50元/噸,但在期貨市場上由于做空,獲取利潤50元/噸,抵消虧損。
據光大期貨有限公司研究經理王娜介紹,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大多是和玉米行業密切相關的下游企業,對政策的前瞻性強。
△早在2015年3月,距離臨儲價格下調的公布還有半年時間內,玉米指數合約就已經開始一路走低。
《經濟半小時》記者:也就是說早在去年春耕之前其實商品交易所的期貨市場就已經有這個反應了?
王娜:對。
在2015年3月,東北地區的春耕尚未開始。由于2014年玉米臨儲價格達到了2240元/噸的新高,農民普遍的心理是2015年玉米價格還會漲。帶著這樣的預期,2015年的玉米播種面積較2014年相比增加了1400萬畝。殊不知,那時,有政策預見性的下游企業早已紛紛開始在期貨市場上賣空玉米。不過,1850元/噸并不是利空的終結。2016年3月,玉米期貨的價格由1850元/噸又跌到了1600元/噸。
王娜:主要還是市場中利空政策的一個持續發酵,并且大家對于遠期尤其是對于2016年下半年的玉米市場還是維持了一個看空的市場預期。
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盤上,代號“玉米1609”的遠期合約標價在1500上下。也就是說,此時此刻,農民在2016年春耕時糾結的秋天玉米價格,市場給出的預期是:1500元/噸。同時,預感到政策可能有變化,企業和貿易商開始更加頻繁地參與交易,規避風險。進入2015年,期貨市場的活躍度急速增長。
玉米期貨市場發生著翻云覆雨的變化,而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農民,離這一切似乎非常遙遠。作為玉米市場中極為重要的參與方,信息的缺失讓他們無法防范潛在的風險。2016年9月的玉米遠期合約標價在1500元/噸,這對于缺乏避險方式的農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韓福春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根據吉林省糧食部門的測算,近兩年,吉林省農民種植玉米的成本大體在每市斤7毛5分錢。也就是說,在現有成本下,如果玉米跌到了1500元/噸,農民種糧收入和成本基本持平。而給農民的補貼最可能在一畝地170塊左右。
不過,韓福春認為,單是補貼,不足以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按照測算,正常年景下,我國玉米產量在4500億斤,消費量3600億斤左右,多出900億斤;2015年,進口玉米及替代品突破800億斤,加起來就是1700億斤無法消耗的玉米年產量。韓福春認為,從糧食的大局上考慮,多出來的糧,仍需準備一個兜底收購的方案。
韓福春:讓農民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是反復強調的糧食。所以一定出臺兜底的收購政策,或者說現在就應該制定預案。
兜底,除了糧食問題,說到根上,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就是保障農民收入穩增不減。
韓福春:到2020年脫貧,實現小康,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地區都不能落下,在這種背景下,所以說雖然價補分離了,農民的利益還要保護的。
半小時觀察:臨儲政策取消需細化
玉米臨儲政策取消所帶來的影響,還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不斷傳導給市場,傳導給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要看清楚其中的變化,我們還需要時間。
在此要提醒農民朋友的是,此次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既要讓玉米價格回歸市場理性。以后的糧食生產,更多的要取決于市場,但政府也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給市常比如在組織引導、產業扶持等方面,也都會有所作為。當然,農民和市場都關心的設置的托底收購價是多少,補貼資金如何補、補多少,按什么標準和流程補,目前還沒有明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市場過剩的前提下,無論是市場價格還是補貼標準,是不會有有上漲動力的。
作者:頭條號/央視財經
鏈接:http://toutiao.com/a6275263026523635969/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