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競爭力
2016-04-18
陜西黨建網5790
核心提示: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亂,廢興存亡之本也。農業問題關系國計民生,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取得
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主要在供給側。第8期求是文章《落實發展新理念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的分析和解讀。文中講到:“目前農業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在供給側。”關于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有效供給沒能適應市場需求,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造成大量的產品和資源浪費。二是不合理的供給結構,導致部分地區資源環境超負荷,給資源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豐富的內涵。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值的注意的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指的是農業生產,也包括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供給。因為只有把供、產、銷這幾個環節搞好了,才能使農業生產適銷對路,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缺一不可。有形之手主要是指來自政府宏觀調控,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等因素。無形之手主要是指來自市場的自發調節,包括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需求傾向、產品價格等帶來的市場波動等。市場機制是農業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動力,讓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化解供需矛盾,推進農業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政府要加大力度,保障農業農村投入。要讓財政投入限度引導結構性改革,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通過基金、貼息、擔保等途徑,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形成政府投資與社會資金協同發力的局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強組織領導。汪洋副總理強調:“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保證。”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奔小康,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不斷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組織基礎,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毛澤東說:“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位。”農業發展,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深入領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市場化思路指導農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能夠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環境保護,實現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供給,不斷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早日到來。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