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農生存困境:辛苦大半年一畝地賠400元
山東棉農種棉收入低費人工,這個春天棉花“暖不起來”
夏津縣是聞名的棉鄉,由于氣候土壤適宜種植棉花,素有“銀夏津”之稱,上世紀八十年代,夏津全縣種植面積達到六十萬畝,被評為優質棉生產基地。
4月初,山東德州夏津縣朱官屯村的王以雙正和一位雇工,正在自家的地里忙活著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王以雙告訴記者,與種糧食不同,種棉花一年四季地里的活不斷。
眼下這個時節正是最需要用心的時候,王以雙必須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交給他的棉花。
王以雙的老伴兒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要不是需要照看孫子孫女,她也得一年到頭跟著這幾十畝棉花地忙活。管棉花很費工,從中耕、除草、整枝,到澆水、施肥、除蟲,再到采摘、運輸、晾曬,幾乎沒有閑的時候。
王以雙老伴兒覺得,種棉花不光費工累人,收入上也比不上種玉米和小麥。可是王以雙卻一直不同意。
王以雙:再堅持再等一年吧,這個今年這么行情好了,價格這么上來,補貼好一點,等等,等不好就秋后等糧食。
王以雙妻子:有補貼嗎?
王以雙:補貼有150塊錢還是不行,補得少,補150塊錢,不管事。
今年51歲的王以雙種棉花已經30年了。目前,他種的棉花有37畝,前些年種棉花的收益還不錯,可是自從2014年實行目標價改革,不再收儲,棉花價格開始隨行就市后,棉花價格就下滑得很厲害。2014年秋季,新收獲的棉花還能賣到4塊多錢一斤。但是到了2015年,棉花的價格就下跌到兩塊多錢了。
王以雙把去年收獲的棉花賣完后發現,刨出去各項開支后,幾乎賺不到錢。他按照去年的行情給
王以雙:去年我是一畝地(產量)530斤,賣兩塊七毛二,這一千五百塊錢是吧,化肥將近三百塊錢,三百多,看買什么肥料了,每年買的時候,不買一樣肥料,這個農藥是大約噴11遍到12遍。
每畝地三次施肥要支出300元左右,噴農藥12次支出70元,這僅僅是物料的成本,而人工成本可就高得多了。
王以雙:一遍一個工,基本是一個工,就四遍就四個工,這四個工就120(元)。
王以雙告訴記者,人工費現在越來越貴,種棉花又是特別費人工的活。由于兒女都外出打工了,老伴兒還得照看孫子孫女,伺弄這30多畝棉花地的擔子,便落在了王以雙一個人肩上。雖然年紀越來越大,但王以雙還是堅持每項農活都自己干,能不請人就不請人,這樣也可以減少些支出。但即便如此,一年辛苦下來,每畝地的成本也要高達1100多元錢。刨去這部分成本,每畝棉花就只剩下400多元錢了,37畝棉花地,總共能收入12000多元。
讓王以雙無奈的是,他聽說山東今年棉花補貼價格是每畝150元,比2015年的每畝235元又少了不少。這樣算來,忙活大半年,這30多畝地收入還不足2萬元。
種棉花還不如在外面隨便打個工賺錢多。因此今年開春以來,王以雙就為到底種什么糾結起來。
王以雙:實際我種了這三十來年的棉花,自己覺得自己有經驗,能管理好了,糧一直沒種,我這個歲數打工去沒人要了,歲數太大了,出去打工一年弄三四萬要嗎,不要。
《經濟半小時》記者:就算不打工你在家輕省不也挺好嗎?
王以雙:閑著?你看我閑著了嗎?我下力的,下力的人一天不能閑著,就得干活。
盡管王以雙能算得明白付出與收獲之間的來回賬,但是他還是給自己找了很多繼續種棉花的理由。記者看得出,對于這幾十畝棉花,王以雙有著說不清的情結。望著這30多畝待種的土地,王以雙的愿望,就是看到棉花的價格能夠恢復到往年比較高的水平。
王以雙:我看等等啥時候補貼高,補貼好的時候我繼續種,今年再不行,實在不行秋后我就改種糧田了,我再不能弄了,已經撐了三年了,我盡量地還是種棉花。
王以雙所在的朱官屯村多年來一直種植棉花,但隨著2014年目標價改革的政策實施,現在20多個棉花種植戶,只有7戶繼續選擇種棉花。
王以雙今年還打算種棉花試試,不過眼看著周圍的鄉親種得越來越少,自己的年歲也越來越大,他確實不知道自己明年是否還會繼續種下去。與王以雙比起來,更多的棉農已經果斷轉產,改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了。他們的情況如何呢?